酒糟鼻整形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黄杨品种的分类,盆景制作养植与造型方法
TUhjnbcbe - 2022/9/26 17:38:00

*杨品种的分类,盆景制作养植与造型方法

作者

源缘堂园艺

*杨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古往今来深得文人雅士的垂情,更被盆景园艺者和普罗大众喜爱。据现有资料记载,自唐代始就有栽植,在清代,更被《盆玩偶录》列为盆景“四大家”(金雀、*杨、迎春、绒针柏)之一,古人咏*杨诗有曰:“飓尺*杨树,婆要枝千重,叶深圃翡翠,据古踞虬龙。”

*杨,是*杨科、*杨属灌木或小乔木的统称。据统计,*杨属约有70余种,其中分布在中国约有21种,在秦岭以南的省份,其品种尤以云、贵、川、一带最为丰富。

*扬,按属性和叶片的大小区分,有大叶*杨与小叶*杨两类。

大叶*杨

大叶*杨分别是尖叶*杨和桃叶*杨。其叶长达到10厘米左右。但是,大叶*杨并不归属于真正的*杨一类,在许多地区,它只不过徒有*杨之名罢了,除此,它还有一个名称——冬青,属卫矛科。在通常情况下,它不入盆景,仅作为园林景观进行绿化养殖。

小叶*杨

小叶*杨主要有雀舌*杨、瓜子*杨、匙叶*杨、宜昌*杨等等。其叶长大约在1厘米左右,最小的珍珠*杨叶长在5毫米左右。尽管*杨种类繁多,于盆景人而言,多偏爱叶片纤小的一类。

小叶*杨,大多属于常绿灌木。它顽强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林下溪边,悬崖峭壁、山脊石缝之中,于自然恶劣的条件下形成自然古朴,奇趣多姿、虬曲异常、苍劲矫健、叶片密致紧凑的株形。

在盆景界,常用的术语并不是以植物学分类进行,而是按照叶片的大小以及它的形状给予了一些所谓的俗称。比如,常用来制作盆景的:小叶*杨、瓜子*杨、米叶*杨、雀舌*杨、豆瓣*杨、匙叶*杨、珍珠*杨等等。

换言之,小叶*杨是所有适宜制作盆景的、叶片较小品种的概称,它的叶片通常不超过3厘米。小叶*杨包含雀舌*杨、瓜子*杨、珍珠*杨三大类;米叶*杨归属于雀舌*杨,豆瓣*杨和匙叶*杨则归属于瓜子*杨。如何更加清晰明了,在此如下说明:

1、雀舌*杨

雀舌*杨,常绿灌木。高3-4米,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薄革质,通常匙形,亦有狭卵形或倒卵形,长1.5-2.5(-3.5)厘米,叶面绿色,光亮,叶背苍灰色,中脉两面凸出,侧脉极多,在两面或仅叶面显著;花序腋生,头状;蒴果卵形。花期2月,果期5-8月。

叶片特征:雀舌*杨,叶片状如雀鸟的舌头,细长;米叶*杨,叶片类似大米形状。相比较而言,米叶*杨要比雀舌*杨叶片要小。

分布区域:产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北、河南、甘肃、陕西(南部)等省份。

2、瓜子*杨

瓜子*杨又名豆瓣*杨、小叶*杨等,常绿灌木。高1-3(7)米,树皮灰色,有规则剥裂;茎枝有4棱;小枝和冬芽的外鳞有短毛。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1—3厘米,宽7—15毫米,背面主脉的基部和叶柄有微细毛。花簇生于叶腋或枝端,无花瓣;蒴果球形。花期3—4月,果期5—7月。

叶片特征:叶片犹如形如瓜子,呈椭圆形,叶对生,革质;豆瓣*杨叶片犹如*豆,近似圆形。此外,瓜子*杨在低温下会出现金边的变异,而且非常普遍,因此笔者认为,金边瓜子*杨并非内在变异而是环境引起的。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南省份。

3、匙叶*杨

匙叶*杨常绿小灌木。高0.5-1米;枝近圆柱形;小枝近四棱形,纤细,直径约1毫米,被轻微的短柔毛,节间长1-2厘米。叶薄革质,匙形、稀狭长圆形,长2-3.5(-4)厘米,宽5-8(-9)毫米,花序腋生兼顶生,头状;蒴果近球形。花期5月,果期10月。

叶片特征:叶片犹如汤匙,先端稍狭,顶圆或钝,或有浅凹口,基部楔形。

分布区域:广东、海南。

4、珍珠*杨

珍珠*杨又称鱼鳞*杨,常绿小灌木。高30厘米到1.5米;主干灰褐色,具浅纵裂;分枝密集,小枝具四棱,灰绿色,节间长4-6毫米,被柔毛;叶小呈紫红、*绿色,对生,厚革质,有光泽,卵圆形,全缘,边缘长卷,长0.5-0.7厘米,宽0.4-0.5厘米,形似一片片鱼鳞;雌雄同株,花期4月,花顶生或腋生,花序的顶部为雌花,中下部为雄花;蒴果8月成熟,每粒果内有种子3粒,黑色具光泽,有繁殖能力。

因为珍珠*杨大多都是生长在高山顶上,所以也被称之为高山*杨。

叶片特征:珍珠*杨最容易和其他*杨区别,叶小如珍珠,呈紫红、*绿色,对生,厚革质,有光泽,卵圆形,恰似一片片鱼鳞。另外茎杆也类似鱼鳞状斑驳。

分布区域: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份。

*杨叶片对比图

以上图示,依次由叶片的大小排列,它们分别是雀舌*杨、瓜子*杨、珍珠*杨;叶形正如其名,分别类似于雀舌、瓜子、豆瓣、匙叶、珍珠等等。其中,最容易辨识的是珍珠*杨,因为珍珠*杨叶色紫红,也是所有*杨里面叶片最小的一种,长度大约在5毫米左右。

小叶*杨是制作盆景的极佳素材,其中成活率最高的数瓜子*杨和雀舌*杨,它适应性强,萌蘖力旺盛。近些年来,在展会上斩获殊荣的大多为瓜子*杨。

然而,其中数珍珠*杨最难养护,它属于高山*杨,是著名的“下山死”。珍珠*杨生长于温暖凉爽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高山环境的湿度,昼夜温差的明显,生存环境一旦改变,使得其下山桩难以适应,难以成活,因故,作为下山桩的珍珠*杨如果没有超过三年概被称之为生桩。

不过,在*杨下山桩中也不乏精品。珍珠*杨,因世代植根于高山山脊或石缝之中,历经风霜冰雪的磨砺,使之天然地成为虬枝曲干、奇特多姿的树形。元代华幼武在咏*杨诗中有这样写道:“咫尺*杨树,婆娑枝干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龙。岁历风霜久,时沾雨露浓。未应逢闰厄,坚质比寒松”。

*杨盆景,树姿优美、叶小如豆瓣、质厚而有光泽,四季常青、可终年观赏。杨派*杨盆景,枝叶经剪扎加工,成“云片状”,平薄如削,再点缀山石,雅美如画。*杨春季嫩叶初发,满树嫩绿,十分悦目。

日常养护,管理及细节:

A、光照和浇水

*杨忌强光,宜散光。刚下山的或长途运输及刚翻盆的*杨须阴养一段时间再转入日常养护阶段。雀舌*杨盆景的摆放,最好选择是上午晒阳,下午较阴凉,空气流通好,雨露靠自然的地方。如果室内观赏,十天半月后让它再经日晒雨淋。

*杨从江河流域到园林盆栽,其最大变化是环境湿度,因此,需要给它适时适量地补充,调整。因它根部的吸收和叶面的光合作用使得它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水分,故而必须经常保持它盆内的湿润。当然,需求量依季节气候环境等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浇水须注意气候条件,讲究方式方法和技术。当温度达20℃以上,盆内又缺水时,浇水分三步:第一步,冲干不动土(满足盆内需水量);第二步,枝叶要湿透(多角度浇);第三步,喷雾。暑天或温度在20℃以上;盆内不缺水,就按第二、第三步浇;温度在20℃以下10℃以上,盆内又不缺水,冬天上午在阳光下,一天一次都按第三步浇水。秋天“白露”以后,等露水干了,按第三步喷水。霜天早晚不浇水;“三九天”寒潮来之前不浇水,以防冻土,冻枝叶,同样,需要保持盆内滤水通气为好。

B、施肥养护

可以常年叶面喷施非常稀薄的氮肥(尿素稀释液,倍),切忌不沾磷肥及钾肥。坚持以蔸肥为主,以自然肥为主,以人畜粪便为主。慎施鸡鸭粪和高效肥,切不可使用未腐熟的和过量的肥,做到薄肥勤施。在季节变换之际,初春施催芽肥,夏天施壮叶肥,暑天施抗温肥,冬天施保温肥;每次修剪后施点补尝肥,雨季和暑天盆内过水多施点补充肥,长势不良须酌情施肥。日常浇水时可掺入微量氮肥,使之叶片鲜亮,深绿,有光泽。

钾肥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植株体内,不参加重要有机物的组成(相对于氮、磷),对于以开花结果为中心的生殖生长有显著作用。因此,对于以长芽发根为中心的下山桩效果不明显,反而有副作用。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钾离子增多,气孔保卫细胞液的浓度会增高,使气孔张大,体内水分容易散失。另一方面,钾离子的积累,需要有相应的能量供给,如此加剧了下山桩有限“库存”的消耗,于提高成活率不利。钾肥过量极易导致其叶片发*脱落,甚至造成植株呼吸困难而死亡。

*扬对磷肥的需求量极少,无需特别追施。叶面肥有时能起到土壤肥起不到的作用。对下山桩而言,能迅速而及时地得到所需的矿质养料,促进光合作用,补充它“库存”的不足,提高成活率。根外追肥可以是速效性的氮肥。氮促使细胞原生质的形成,是新陈代谢过程的“生命元素”。

C、盆土换盆

雀舌*杨属肉质细根,它的水分和营养吸收主要依靠根部尖端,与根臂的长短为次。根留长了,无法在盆内舒展,导致弯曲揉折,根尖就会碰壁,影响其进一步生长;当是盆壁和盆底串满了根,便形成无土的“根板”,因此,必须换盆。

带土换盆(不宜多带土)须剪去露在土面的浮根。换盆的最佳季节,一是初春(定根后就可以萌芽)。二是暑天长势旺盛季节(换盆后在阴凉处摆上七八天,即能恢复旺势)。

D、修剪造型

雀舌*杨盆景主干长势特慢,非常苍劲有力,因嫩枝条生长较快,致使叶的密度拉长,从而使整个树态显得软散,惟有采取“摘心”控制才能保证其观赏价值不受损失。当枝条未木质化之前,留一对,最多两对嫩叶片,将其余摘掉或剪除,于适当的水肥等条件下,过十天半月,它就会发出两个嫩芽。如此周而复始,其枝条会短而粗,叶片可以2的积数倍增。

*杨盆景以观叶为主,因此从有花苞开始须及时将它摘除。避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美观度。雀舌*杨的木质坚硬而脆,枝条皮薄易伤,可塑性不大,所以,造型须因树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以修剪为主,适度牵拉吊扎为辅的方法。若作枝条大幅度的变位,须分多次一步步展开,避免欲速则不达。蟠扎切忌用锈铁丝绞缠枝条,一防伤皮,二防死亡。

E、防病治虫

*扬病虫害主要为卷叶蛾的幼虫。卷叶蛾的卵,在温度达在30℃以上时,只需三四天的时间即能孵化成有害的小虫。它喜欢吸吮*杨的叶汁,出世后吐出的丝能将其周围的叶片卷曲一团,躲在其间,两三天之内就能将卷曲叶的汁液吸完,只留下白色的叶脉网络。如果不及时捕杀,五六天后它会将所有的叶片破坏殆尽。导致树势生长不良,慢慢死亡。

应对卷叶虫,只要具备“吸杀”、“触杀”的农药均可。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扑灭。

F、促芽技术

*杨盆景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枝干光秃,有些,因养护不当造成叶片脱落,如是,可使用赤霉素(),依杆部的老化程度,取酒精若干予以化开,再加水稀释(比例1:倍左右),用鬃或者毛笔在需要出枝的部位均匀涂刷一遍,每天一次,如此两三次以后马上会钻出非常娇嫩的新芽。

G。制作与养护

播种或扦插

由于*扬播种培育时间长,且很难得到盘根露爪、苍劲古奇的素材,若于山地野外挖取老桩多以夏季为好,春秋次之,冬季最差。采挖后的桩坯可用塑料袋包裹根部保湿。栽种时以防失水,确保成活,须去除下行的主根,剪掉大部叶片。可先露地养坯,亦可直接上盆,但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培养方可造型制作。

用盆以宜兴紫砂盆或浅色釉陶盆为上。盆形、大小可视桩体、造型形式等等的需要而定。悬崖式宜用方形或圆形的千筒盆,斜干式、曲干式、丛林式等宜用圆形、椭圆形、长方形。

盆栽用土。小叶*杨喜肥沃的沙质壤土。以肥沃疏松、通气透水的沙壤土为佳,亦可用炉渣40%、腐质土或菜园土40%、河沙20%混合配制。上盆以春夏之间为宜。栽种时应剪去过长、过密的根。结合造型的需要对根部进行修正,使之自然舒展。栽植的深度不宜过深,覆土透水后,将其置于半阴处,保持盆土湿润,勤向叶面喷水,30天左右待植株生长后,即可转入正常养护。

造型制作应依据植株的基本树相,顺其自然之势进行。蟠扎以夏、秋最好,此时枝条较柔韧,易弯曲;修剪宜春季进行。小叶*杨萌发力虽强,但“无叶则不发”,因此无论是造型还是日常修剪,对不到位的枝干可采用“逐段留叶,短截逼芽”的方法,使其逐步下行发芽到位,万万不可一步到位。

每年的5至8月是*杨生长的旺盛期,结合浇水追施几次稀薄的腐熟饼肥之外。应随时注意修剪徒长枝、重叠枝及影响树形的多余枝条。换盆一般中小盆可2至3年进行一次、大盆5年进行一次,至于生长较弱的植株应及时翻盆,与之剪除部分过长过密的老根,更换新的培养土重新种植。

部分文字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杨品种的分类,盆景制作养植与造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