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讨饭骨头圣旨口”的罗隐秀才传说,从石城县的传说在地化调查中可见,各地民间传说相似性、稳定性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创编思维的相似性,只要社会条件、叙事目的、思维逻辑三者相似,虽说是各自创编,但故事的结构思路是相似的;二是接受心理的相似性,故事传播中,相似的生活逻辑导致流传地民众毫无障碍地接受了这些故事,并使之在地化为本地传说。民间传说的变异性也有二种表现:一是记忆偏差导致的传说变异,大凡故事中核心设置相似的人物传说,尤其容易发生情节互渗,共享一些由该设置而派生的情节类型;二是判断偏差导致的传说变异,主观意愿和情感偏向,会影响到传播者的判断偏差。
关键词:故事研究;传说研究;罗隐传说;故事创编;变异性
唐代著名诗人罗隐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年),27岁这年春天游学到赣州,秋天七八月间,“隐在虔州(南康郡)参加秋试取解,入贡籍。特受虔州刺史青睐。”罗隐自己曾写过一首《南康道中》,特别回忆这段经历,李定广考证说:“《南康道中》诗见于宋刊《甲乙集》卷十,回忆自己初次赴举自南康郡(即虔州,宋以后改名赣州)随计入京的情景。……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指出,罗隐是客家地区民间崇信的神祇,那里有许多关于罗隐的传说和歌谣。传说广东、江西兴国等地著名的‘客家山歌’就是创自罗隐。
由罗隐“十上不第”的传奇身世及其诗谶传说,逐渐演变出风靡半个中国的罗隐信仰和数以百计“讨饭骨头圣旨口”类型的罗隐秀才传说。据李定广考证,早在罗隐63岁尚未去世的时候,在今温州一带就已经有罗隐信仰的苗头:“(瑞安县)大罗山有罗隐洞、罗隐寺。罗隐寺初建于唐天祐三年(年)。”罗隐秀才的传说是江南、西南和华南地区广泛流传的同题故事,故事类型大同小异。“世以罗隐出语成谶,浙江、福建、江西一带,凡事俗近怪者,皆云罗隐秀才所说。因此,民间流传的种种罗隐故事,颇富传奇色彩。其故事之多,流传地区之广,影响之大,意义之深,绝不亚于徐文长故事。
历史上的诗人罗隐和传说中“讨饭骨头圣旨口”的罗隐秀才,其实应该视做两个世界的两个罗隐。诗人罗隐公元年生于杭州新城县戴家湾,即今杭州富阳市新登镇双江村。但在民间传说中,罗隐永远以“秀才”身份出场。传说在哪里落地,罗隐秀才就成为哪里人。传说中的称呼总是“罗秀才”或“罗隐秀才”,在许多地方也被讹为“罗衣秀才”“罗游秀才”“卢远秀才”,等等,甚至成为俗语中的“野罗仙”。以福建省的流传情况为例:“罗隐的传说是福建最有代表性,流传面最广的十种传说类型之一,共流传在福建的33个县市。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所附的《福建省重点传说分布图》可知,闽南大部分的县市皆流传有罗隐的传说。此外,金门、澎湖、台湾等地也有,尤其金门还将罗隐当成是金门本地人,有的直接说是金门贤厝人,因贤厝的居民为卢、颜二姓氏,以谐音故,罗隐在金门被称之为‘卢远’。”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加上罗隐曾在这里“参加秋试取解,入贡籍”,千百年来,赣州地区流传着大量罗隐秀才传说。在兴国县,甚至传说兴国山歌就是罗隐传下来的:“兴国民间有一首流传久远,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山歌这样喝道:‘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接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同样,还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山歌一唱动人心,唐时起来宋时兴;罗隐秀才造歌本,代代相传到如今。’”
在笔者家乡石城县也流传着许多罗隐秀才的传说。年版《石城县志》中收录了四则“罗源秀才的传说”,分别是《罗源出生》《好炒豆》《松树飞子飞孙》《咒油桐》。年出版的《石城民间传说》则多收录了《少出酒,多出糟》《山蚂蟥》《鸡笼集蚊》《罗源坝》《水灌千蔸禾,不养“老猪婆”》《三难三妹》《罗源之死》则传说,总共11则。凭着职业的敏感,我一眼就认定这是一组关于罗隐秀才的同题故事,“罗源秀才”就是“罗隐秀才”石城在地化的讹名。
不过,我小时候并没有听说过这些传说。我试着从石城中学的初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