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人没有过小年的习俗,过去只有“送镬灶老爷升天”的说法。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灶,很少用镬灶煮饭、炒菜了;只是在红白喜事中,偶偶使用镬灶;且许多镬灶已被拆除,对“送镬灶老爷”这一传统民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一
关于“小年”,是相对年“大年”而言,意味着农历一年的结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因为他们过年是三月三);而我们松阳习惯把“冬至”亦称为“小年夜”。
过去,过小年尚有“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之说法,就是说凡是家中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家都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黎民百姓小年是二十四,而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过小年。民俗学家认为,还有“北三南四船五”之俗,即北方小年过廿三、南方廿四、船家廿五。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是“祭灶”;因此,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辞灶等等。
我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特别是江南地区达到“淫祀”的地步。在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汉族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因为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也使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时期。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那时,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大约一万年前,先民由采集狩猎转向农业种植生活,逐渐使用起“灶”;到商代,灶基本定型。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知,最早是古代的“掘地为灶”;而后,灶才多用砖石砌成,基本燃料是木柴和干草。有了灶,便慢慢“安”了灶神。
我国民间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镬灶老爷,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在《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意思是“与其讨好当权的,不如讨好做饭的”。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礼记·祭法》中说“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秦汉以后,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灶君成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的神明。
一
那么,镬灶老爷是谁呢?《事物原会》称,*帝作灶,死为灶神。《庄子·达生》“灶有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镬灶老爷是位美女。《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而*帝是中华民族始祖,可充当任何神灵。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
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担任,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汤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有的说是玉皇大帝)封为灶王。
也有传说,古代有一户张姓人家,兄弟俩,哥哥做泥水,弟弟是个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砌镬灶,时间一长,方圆百里都尊称他为“张镬灶”。这个“张镬灶”,平时也“爱管闲事”,左邻右舍有纠纷什么的,都找他解决。他从中秉公调停,获得大家的尊敬。后来“张镬灶”在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去世了。可他一去世,几房儿侄媳妇都吵闹着要分家。弟弟没办法,整日里愁眉苦脸,苦思冥想。忽然,在第二年腊月二十三日夜里,他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哥哥显灵了。大家见厨房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镬灶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画师说,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仙,玉帝封其为“灶王府君”。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侄媳妇们听罢,惊恐不已,立即跪地磕头,恳求“张镬灶”饶恕。从此后,他们不再撒泼,全家平安相处;其实那画是画师事先画好挂上的。可街坊邻舍只知道画的好处,都赶来讨张镬灶画像。如此一来,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张镬灶的像。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还有一说,有一年,玉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了解疾苦,小女在天庭闷得慌,跟随母亲一起下凡。小仙女看到了人间的困苦,也了解了凡间的真情;并相中替人烧火帮灶的贫穷而善良的一个穷小子,决定留在人间。玉皇大帝知道后大怒,不许小女再回天庭;在王母娘娘的请求下,大帝封“烧火帮灶”小子为灶王、小仙女为灶奶奶。因此,有些灶君画有一男一女的,就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女婿。
其他传说还很多。
三
松阳人称锅灶为镬灶,称灶神、灶君、灶爷为“镬灶老爷”。前面说过,最早的镬灶是用石块垒的。其实,南方地区最早的是掘地为灶。到后来是用土夯的,这样,把灶门从地下转到地上,更便于生火。过去,打灶时规矩多多:要选日子、洒几滴鸡血、一天完成、灶门不朝东或北、完工后炒谷胖等等,打灶时用竹篾箍几捆柴,直径50公分左右,长度60来公分,铲平地,要做几眼镬灶就竖几捆柴(三眼以下),尺寸大小可以调整,在一定的范围(一般为方形)按上墙板,然后覆土,用墙槌打(夯)实。然后撤墙板、抽出柴禾、取出篾箍,镬灶雏形出来了。因此,松阳人不叫砌镬灶,而是叫“打”镬灶的。后来,改用砖的才叫“泥”镬灶。
过去,松阳人的镬灶大多是两眼或三眼的仰天灶,后改为“省柴灶”,接了烟囱。不管哪种镬灶,多会设立镬灶老爷的神位,或靠墙贴神像或独立设神龛。左右一副对联,普通人家是买来的“上天呈善事,下地降吉祥”;书香人家自拟“日照甄影呈瑞气,烟浮玉鼎有馨香”之类;中间是镬灶老爷神像或“司命灶君之神位”。
由于,松阳土壤多酸性,所打的镬灶多会在灶尾处开一根(条)“坼”(读che,裂缝)。据石仓源的人说,由于小夫妻在柴蓬(灶膛)亲热,被镬灶老爷看见,禀报玉帝。玉帝说这是凡间凡人的事,可以不管。灶爷抖气答:那么,以后镬灶开坼了也不管。从此,每眼镬灶都开坼了。
“镬灶老爷”在小年到大年这几天时间以外,都与这家人共同生活,就如同家人一样,且看尽这家人善恶功过。因此,松阳人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里态度虔诚,祭祀频繁。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叠(盛)饭盏”、点三支香、燃三帖纸,祭祀镬灶老爷;同时,也给左右门神各一支香、一帖纸;从中可以看出对镬灶老爷的重视。所叠的饭(用酒盏)要蓖得又高又尖,尅鼻头。困难时期,俚人看见贪咥的人所盛的饭又满又高时,会取笑“替镬灶老爷叠的?”祭祀过的那盏饭(从早饭开始),晚饭时家人分着享用,不能饲鸡,若鸡咥了会啄人。人们看见公鸡追啄人,会言“咥了种(祭祀)镬灶老爷的饭”。
南方小年虽然是腊月廿四,但松阳人送镬灶老爷上天庭(辞灶)是廿三晚上。一家人把灶房(现在的厨房)打扫干净,安张桌子。上摆三牲祭品(比平时祭祀丰盛),还有糖果(酒糟)、纸马、清水、料豆和秣草等。其中,后四样是为镬灶老爷升天的坐骑及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果用火融化,涂在灶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有的用酒糟,涂在灶爷嘴上,以示醉酒,晕乎不能言事。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豆、草,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祭灶时,也点香烧纸,酒过三巡,撤祭。然后,把纸马、秣草与揭下来的旧联对、灶爷像、神位一同火化,然后,放鞭炮,送镬灶老爷升天。
过去,送灶爷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主家也多施舍,是乞丐丰收之日。
宋代曾在处州做过知州的范成大在《祭灶诗》里写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是一首描写送灶情景与松阳最贴近的诗歌。
不过,松阳送灶有一个仪式是特别的。就是在祭灶时,在桌子旁的地下放一盆水,主祭人(当家男子。乡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月亮里嫦娥是美女,灶爷是个白脸书生;因而,避男女授受不亲之讳)边祭祀边吩咐镬灶老爷“好事奏天庭,坏事丢海边”,边说边用手从嘴边(把恶事)甩进盆子(喻海边)里,然后把水倒掉。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不过,简单得多。主要是换上新的联对、灶神像、位,叠上饭盏、点香燃纸。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子时)去,卅夜(初一五更)来”说法。
(本文得到何为松、潘云飞、李伟春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松阳新闻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等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