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鼻整形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论第3031条
TUhjnbcbe - 2021/6/13 11:47: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淼讲伤寒论条文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腔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第三十条是对二十九条的注解,更好的是有了一些脉象的补充,而且对错治所用的方子详细交代了一下。上条分析过,这个病例是太阴和厥阴并病。太阴主运化,厥阴主阴阳交接。运化阻滞会造成阴阳相隔。厥阴的交接功能异常,也会造成阴阳相隔。这里提出了一个通过运化厥阴来治厥阴相隔的思路。此证,太阴津液是亏的,阴亏阳盛,所以太阳、阳明有津液亏、郁热燥结的证象。内热逼迫津液外越,所以有汗出、小便数、丧失津液的症状。攻表的前提是津液够,现在津液不够,于是在表有津亏虚风的证象,就是太阳津亏虚风。津液受损,筋肉不得濡养,所以脚抽筋、脚挛急。热结于里,犯了心神,所以会烦躁;犯了中土脾胃所以会吐逆;中焦津亏燥结,阻碍阴阳交通,所以得之便厥,厥就是阴阳表里不通的意思。微恶寒,说明太阳阳气不够,因为阳气结于里,化为热结,不得上奉太阳化为卫气,卫外固里。在太阳之表,风热邪气不能卫外固里。干正事的是正气,邪气不干正事。之所以微恶寒,因为毕竟有一个津亏热结的里症在里面。里面热结,外面阳气不够,外面只有一股风热邪气,表里都有津液受损。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解不了里,再加上附子大热,结果就是招起更强的热、更伤津液。有热无津液,化为风热在表,所以在太阳之表,是一股风热。所谓的风就是疏泄过度,疏泄过度还带着热,表里阴阳不得相交;阳气不得回藏;中焦不得运化;后世医家称此为浮阳外越。气升起来要降得下去;气到表完成了排*功能还得能收回来。现在一股风热疏泻之力收不回来,浮阳外越,造成了表里上下相隔绝的证象。所以治法应该是开散中焦的郁结,补充丧失的津液,收敛外浮的阳气。不过这个病厥阴并不虚,如果虚到厥阴的话,少阴的阴即肾阴必亏,那就不是靠这个治法能治好的了。无论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承气汤都治不了少阴的阴虚。于是没用这些方子的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少阴和厥阴的真阴亏损。这是前提条件,这就是咱们所说的未说无字之处,要能看出来。条文:“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证象看着像阳旦汤,这里的阳旦汤没说是大阳旦汤还是小阳旦汤,这种名字已经不用了。小阳旦汤是桂枝汤,大阳旦汤是桂枝汤里加人参、*芪。还有一说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附子。从本条的条文来看,应该是桂枝汤加附子的阳旦汤,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应加附子参其间”。怎么叫证象阳旦?脉浮、汗出、微恶寒的症状很像桂枝汤,从这一点透露出在仲景时代,先师就看出完全套用症状开方子的弊端了。依我之见,这个条文的设立目的就是告诫后人,不要完全根据症状规律开方子,否则就会产生这种坏症。什么叫以症状规律开方?就是并不考虑这些症状背后虚实正邪传变的道理,直接把症状的规律和方剂进行对应。证象阳旦,看着像桂枝汤证,但是还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这些证象忽略不考虑了。不能不考虑,万一背后有潜藏的问题呢?抓主症是因为能看清兼证背后的道理,于是放弃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对那些兼证视之不见,于是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还把附子也放进去了,结果造成“亡阳故也”,不但大量耗散了津液,阳气也被耗散了,就是壮火食气,火气太盛把阳气也给消耗了。或是可以解释为这些阳气化为邪气、化为热结。于是“増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还有烦躁、吐逆,整个上焦热气结住之后有一股风热之气从中焦往上焦逆。升而不降,所以是厥,所以吐逆。条文后面两句还带点情景,这个在伤寒论中此处仅见,别无他处。看下情景描述“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师父开了药之后说夜半两脚就能暖和过来,两脚就能伸直,不再抽筋拘急,后来果然如师所言。这种带情景的描述,伤寒、金匮中仅此一处。我不知道最初伤寒杂病论上有多少这样的文字,但是没传下来,实为可惜。“答曰:”后面的话很重要,补充了脉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这是对脉象做了讲解。前面只说脉浮,却没说浮而大。而浮大之脉也有不同病机,后面做了一个明确的阐述“浮为风,大为虚”。所以这个浮脉是一股虚风之象,什么虚?津液虚,阴分虚。什么大?阳气显得亢盛,这种阴虚而阳气外越的脉象,再用了桂枝汤增桂增加发散的力量,肯定就阴阳离绝,所谓虚阳外越。此案的虚阳外越显然是阴虚造成的。所以治法就固其中焦,甘草干姜汤,甘草量很大,干姜也是入中焦、太阴,甘草量大使得中焦津液得固。干姜性散,入中焦入脾,可把浮在外面的虚气给收敛回来。干姜又有开散之力,可以打开郁结。所以就知道这个脉浮不是外感表证风寒证,而是本来就有的一种虚阳外越,所以用了桂枝使得虚阳外越更厉害,正治就是把浮在外面的那股气给敛回来,之后以阳化阴。“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自汗出、脚挛急、小便数的症状。咱们一一解释,自汗出是因为虚阳外越的这股风热之气逼迫津液外出,不是外感风寒造成的自汗出。小便数也是因为这股风热之气造成疏泻过度,逼迫津液外越。津液不保,津液丧失而不养筋肉出现脚挛急,就是抽筋。后面的几句说的是用什么方子错治。“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又加了附子、桂枝,那股风热之气算是火上浇油。“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桂枝把附子这股热直接带到上焦,上焦本来就是一个风热干燥的环境,这下火上浇油。阴更伤,气更脱,阴阳相隔绝。于是出现了“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这股风热之气在上焦作孽怎么可能不干燥呢?于是嗓子干,上逆而脱,所以吐逆。于是“阳明内结”,阳明一热就“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我当时看到这段条文的时候大惑不解,既然都说了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为什么还用甘草干姜汤这种温热药?一温热岂不是更热结?按这种语境来说,岂不应该先用承气汤?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个阳明热结是因为这股上逆的风热邪气,而这股上逆的风热邪气是因为错用了桂枝汤又加附子、桂枝,呈现的一种厥阴病的上脱之症(就是往上脱离、外越)。有升不降,阴阳相隔是厥阴病,有降不升阴阳隔离也是厥阴病的特征,后面会提到这种情况。这一条主要说的是风热邪气上逆不降而造成的厥逆之证。简单的说:这个阳明的症状,实际是厥阴病造成的。而这个厥阴病不是厥阴真虚,于是才能用甘草干姜汤来治。如果是真的阳明热实,还用甘草干姜汤,那一定坏症。上一条文讲用大量的甘草固住中焦津液,以干姜横散入脾的力量既可以解决郁结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阳虚的问题,同时又起到了把浮越的阳气收回来的作用,堪称高明。思考下为什么有阳虚的症状?都用了附子增了桂枝,怎么还阳虚?就是因为阳气变为风热之邪不断外越,简单的比喻就是不干正事。阳气不干正事又不断外越,肯定就不足。这种阳气是可以收敛回来的,用甘草干姜汤,用了之后导邪归正,“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手脚暖和了。借助夜半子时阳气回敛,回敛至极阳气当升,所谓的子时一阳生。注意此时用的是“两足当热”并不是说两足当温,温是一种调和的状态。用的“热”,因为还有一个津亏的问题,津亏生内热。手脚暖和过来了,可是脚还抽着筋,因为津亏伸不直。更作芍药甘草汤,来养其阴。脚挛急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但是还有一个谵语的问题,就是阳明还有热结,没自己化开,病情交代的极为细致:“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这时候才用承气汤解阳明的结。这个时候浮越在外的阳气得以回敛,一回敛再配上重用芍药甘草汤化生津液,津液一恢复,只剩下阳明热结,所以最后才用承气汤。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错用桂枝汤之后,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这个时候用承气汤会如何?一边风热之邪往上离越,一边再用承气汤攻下,一上一下,阴阳就隔绝,能出死症。升极而降、降级而升,周流不止才能活。咱们可以想下,如果在误用桂枝汤之后,刚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这个时候用芍药甘草汤会如何?甘草可以固住中焦津液,白芍可以收敛,可以预期这股浮阳之气很有可能被引回来,这种方法就是先复其阴、再复其阳。那么中焦的阳气够不够用就成了关键问题。如果够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发挥固住津液、养津液的作用,那么两脚的挛急可以解决。如果不够用,则会发生别的变证。依我之见,用了芍药甘草汤之后,不会死,能把命救过来,就是有可能会变成二十九条最后那句话,得用四逆汤。在这个案例,祖师仲景的才华惊艳之处就在于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浮阳外越的这股气收复回来。如此简单的一个方子,既达到了收复浮阳之气的作用,又达到了固住中焦津液的作用,又为下一步恢复其阴打了基础,堪称精彩绝伦。再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用的甘草干姜汤,而是用四逆汤,会如何呢?这就是最后那句“若重发汗,附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祖师用“重发汗,附加烧针”提示阳气伤的更狠,因为汗出亡阳,得用四逆汤。伤寒论上经常是一种提示性的文字,而具体的症状则需要自行脑补。既然说了四逆汤,那四逆汤的主证则需要自己脑补出来,四逆、下利,是其常见症状,用了“若”字是其可能性的推演。有可能用了芍药甘草汤脚挛急好了,但是没出现胃气不和、谵语的热结症状,而出现的是四逆、下利,这时候就用四逆汤处理。也有可能一开始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之外还有四肢凉和下利。那么就要用四逆汤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就显得力量不够了,因为甘草干姜汤只能到太阴,到不了少阴。四逆汤太阴和少阴都能处理。大汗出之后,有的人主要表现为伤阳,有的人主要表现为伤津液、伤阴。有的人阴阳两伤。在这个案例上显然是阴阳两伤。二十九和三十条,仲景用的是先复其阳,同时收敛浮越的阳气,帮助中焦化生津液,当然化生津液要用芍药甘草汤。同时借用了天时夜半阳气回敛之后,子时一阳生来帮助阳气的回藏和升发,恢复阳气。用芍药甘草汤恢复津液,恢复阴。如果后面还有热结,就用调胃承气汤,如果后面显示的是阴寒过剩的四逆汤证,就用温里阳的四逆汤。此证的辩证难点就在于明明是在里的一个阴阳两虚、气机内结的毛病,竟现出一个浮大之脉,貌似是一个表证。所以我们才要强调脉诊、望诊和问诊结合判断,尽量避免这种误判。太阳上篇总结已经讲完太阳篇(上)。在太阳上篇中,基本全都在讲桂枝汤证、桂枝汤的变证、坏证;及类似桂枝汤实非桂枝汤,比如用了桂枝汤变成白虎汤证的白虎人参汤;以及证似桂枝汤,实则太阴津亏湿阻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及三十条和二十九条证象桂枝汤、阳旦汤,用之反增剧,坏证。总之通篇都在说桂枝汤的变化。这本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造纸术、印刷术都没有,所以惜字如金。这就导致咱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尽可能地领悟无字之处,未明言之处。方法就是揣摩医圣仲景的用意所在,比如太阳上篇,为什么都是在讲桂枝汤以及桂枝汤证的变化、变证、坏证。思考之后,至少我们能得到几个简单的答案:第一:桂枝汤可以加减变化,那么其他的所有方子都可以根据病情加减变化。就是灵活化裁方剂的思路。第二:知道证有疑似虚假的现象。当然这个虚假是种比喻,并不是真的虚假,比如二十八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明明是太阴津亏湿滞,却现出疑似太阳证的症状,为表象所惑,开出桂枝汤就治不好,二十九和三十条也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咱们一个道理,有时候一个里症,会引动与之相关的在表的功能失常,而现出在表的症状变化,也可以用标本这个概念来表达。在本上有一个病,却显出在标的症状,光治标不治本是治不好的。也可以说三阴病也可能现出三阳病的症状。如果自行推演,举一反三,自然就想到三阳病有可能现出三阴病的症状。以后在太阳中篇能看到(太阳上篇也有),明明是太阳病,却现出下利的症状,麻*汤就有这样的记述。太阳上篇的桂枝麻*各半汤中有“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话的原意是不呕吐了,大便也趋于正常。之所以这么说肯定是因为之前大便不正常,所以桂枝麻*各半汤或者桂枝汤也可能出现大便异常。这就是表证也会影响在里相应的那一经或者那一藏,而出现的那一藏暂时功能失调,表现出症状来。这种表里相关的症状变化规律,有的是邪已传入,有的只是影响他的功能,邪并没有真正传入,区分的方法是看有没有足够的多个症状或者脉和舌象、望诊上的相互参照。意思是如果只出现了单一症状或者多个症状,但是没有脉色上的印证,脉诊和望诊都不支持,那么咱们就认为只是影响了表里相关的那一经而出现的功能失常,而不是真正传入。这种表里相关的理论,最省事的是陈修园学派的六经气化学说,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更复杂详细的就是藏腑学说。藏腑学说的教材首先推荐陈士铎学说。陈士铎号远公,著书颇丰,但是传下来的只有一半。虽然只有一半,但是也能较为完整的体现出藏腑学说从理论到诊断、到运用的整套体系。有些前辈大家,写书的立足点是为了弥补前人的不足,在某一方面进行发挥而成为一代大家、巨著,并不是全面阐述。所以读这些学说,前提是把前面的学说自己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否则单独一个流派,容易学偏颇。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咱们并不建议先去读温病学说、滋阴学说、温补学说这样的流派。可以理解成这些是专项研究有大成者,而不是全面论述。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要著书立作,肯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着重点或者研究方向,前提是在整体的理论上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在没有全面整体的理论构架之下,单独学专项研究的巨著,而把自己学偏,用于实践无效,再责备这门学说,这是种很错误的学习方法。咱们要自省、自检、自知。门派之间的冲突、互相指责,在我看来也是由此产生的。咱们一直在强调,你的理论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诊断方法和施治方法(治法)。三者必须相兼容,如果想把另一个门派的诊法、治法用于自己的体系之中,一定要先把他的理论兼容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在治法上确实又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汤剂直接作用于藏腑,间接作用于经脉,而针刺、艾灸直接作用于经脉,间接作用于藏腑,因为这种区别,使得各有所长,也各有相应的不足。以汤剂治法而言,汤剂有以六经立法的,有以藏腑立法的,但极少把汤剂和经脉做直接的对应,就是因为汤剂治疗经脉先要经过脾胃的吸收、脾的分清降浊、肺的宣布疏散、三焦的表里输布、肝肺的升降出入,之后才会作用到经脉上,再然后才是作用到孙脉和络脉上,这就决定了汤剂治法不以经脉孙络为核心的思维方式。这跟针灸很不一样,针灸是以经脉孙络为主要的施治和调理重心。于是治疗局部的病症,比如扭伤、挫伤、局部疼痛,针刺的效率就远高于汤剂。比如用针灸治扭伤、落枕、颈肩的不利,经常可以做到针刺之后症状大为减轻。但是用汤剂,最快一两天后才能见效,至少不能做到喝完汤剂,扭伤、落枕、颈肩不适的症状在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改善,但是针灸能做到。于是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中医大家都是针药并用。咱们的理论完全可以兼容这套经脉孙络的治疗方法。但是又因为这套课程讲的是汤剂,经脉会用到一些,并不讲孙络。于是为了把经脉和藏腑、方剂能在思维上融合起来,咱们会在课程中加入《*帝内经》经脉篇第十,单独会把经脉篇再讲一遍,当做一个沟通的桥梁。可以理解成伤寒和内径的沟通桥梁,也可以理解成是六经学说和藏腑学说、经脉学说的沟通桥梁。另外,诊断方法都是散落在条文中讲,这样的好处是方便理解,尽量还原现实中的应用,坏处是知识比较散,要求自己能把散落的知识归纳总结起来。为了方便学习,我也会单独把这些知识归纳总结开一堂课(四诊的课)。有可能插在条文里,也有可能单独另开个节目,随着平台怎么方便怎么来。三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学完了太阳上篇,再加上整体观论的基础,后面的研究学习就容易多了。翻开伤寒论的目录,看下太阳上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一张方子是桂枝汤,之后的方子都是在讲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化裁运用,以及类似证的鉴别。白虎人参汤的条文场景是本是桂枝汤证,但是治晚了,津液损失过度,邪入阳明,变成白虎人参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邪在太阴(太阴为湿所困),并且津液受伤,导致太阳的津液和阳气都不够而现出太阳上的症状。二十九和三十条是津液和阳气已经突然伤到三阴,但是化生津液和阳气的本源没有受损,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也有桂枝汤的症状,因为在里的津液和阳气都受损了,那在表的自然也不足,如果津液和阳气化生、造化的本源受损,这个方法就治不好,至少不会快速恢复。再看太阳中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目录。中篇论述无论受损的程度和复杂性,明显更严重。邪气凝聚的程度也更强,所以有各种攻邪的方法,无论是饮邪、寒邪、气机闭郁还是几种相杂。比如饮邪与气机闭郁,柴胡加芒消汤。饮邪兼寒邪袭表,小青龙汤。饮邪兼热邪闭郁,大青龙汤。饮邪兼真阳受损,真武汤。再比如闭郁之症,寒邪闭郁在表有麻*汤。寒邪闭郁在表,同时在表和中焦的津液不够用葛根汤。在表热邪闭郁有麻杏石甘汤。湿饮闭郁气机兼虚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阳明腑热开始往血分传,桃仁承气汤。热邪郁扰中焦、上焦,致使三焦不畅的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栀子厚朴汤,原型就是栀子豉汤。在哪里闭郁就透散哪里。表闭郁就散表,寒邪闭郁用热药,热邪闭郁用寒药。虽然都是闭郁之症,但是性质和病位不同,所以方药不同,在条文中会一一细说。还有三个治虚证的方法:新加汤,新加汤属于太阴到太阳津血不足;小建中汤,是太阴津液不足,属于从阳引阴之法;芍药甘草附子汤则是少阴、太阴阴阳两虚。太阳中篇就开始论述虚实夹杂的证治方法。到太阳下篇,虚实夹杂就表现的更为强烈,邪气更盛,所以有更加猛烈的攻邪方法。太阳三篇是整个伤寒论的重头。太阳篇不仅仅只讲太阳病,六经病都讲,从轻病到重病,邪气由轻到重,重的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正气的虚从三阳一直虚到三阴,在太阳篇都有论述。咱们会一一分析每个条文背后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条文三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条文很简单,方剂指向很明确。开头就说明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和无汗恶风是太阳病的症状。为什么会“项背强几几”?用方剂做了解答。葛根汤就是桂枝汤中把桂枝和白芍的量减去一两,增加葛根四两、麻*三两。桂枝汤有调和营卫、增益太阳气血的功能,现在减掉桂枝和白芍,就是让调和营卫的功能减轻一点,而以葛根、麻*和生姜的药力为主。葛根四两,量最大,葛根有提升津液、进而提升阳气的作用。把津液往上提说明在表的津液不够,而且在太阳之表的津液匮乏的比较严重,肌肉中的津液不够,所以会项背强几几,再加上有一些表寒,这个表指的是太阳病的表,所以会恶风。麻*三两,量也比较大,麻*有开表、开肺气的功能(肺主皮毛)。一边用麻*把表打开,一边把津液提升调度过来,还有桂枝生姜的温热性加以辅佐。所以三一条的病机就很清楚了:在太阳之表(体表)有寒邪闭郁,津液在体表严重匮乏。寒邪把体表的经脉闭郁住了,迫使体表的阳气有所闭郁而运行不畅,因为被闭郁住,所以无汗,如果有汗用的是桂枝汤加葛根,这个方法出现在太阳上篇。条文没交代怎么得的病,咱们推演一下:什么情况会造成体表的津液、阳气受损之后,又被寒邪闭郁?(津液亏,阳气还被寒邪所侵伤。)比如本来是桂枝汤证,出了大汗,造成体表津液不足,又被寒邪激了一下给闭郁住了,就有可能出现葛根汤证。另一种情况,例如运动之后大汗,大汗造成津液丧失,还没等机体把津液补充过来,又被寒所激,造成太阳体表既有津液亏失,又有寒邪闭郁。还可以继续推演,太阳中篇里有个新加汤,就是在桂枝汤里面把芍药、生姜加量,再加人参,这是个什么状态?就是太阴制造津液的力度不够,往太阳输布津液有点跟不上,于是出现太阴、太阳同时津血不足。一个人正好得了新加汤证,又被外寒激住,也会得这种津液亏虚,而寒邪闭表在太阳的葛根汤证。还有一种情况:并非外感,而是这人的先天体质或者后天养成的体质,就有这种体表阳气运行受阻,津液在体表运行输布受阻不畅的体质偏颇。咱们做这种推演,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培养中医的理论、方法的推演以及思维的能力。葛根汤的运用和诊断条文的原语境是治感冒;还提示能治颈椎病“项背强几几”,所以这两个用法是葛根汤的最常用用法。葛根汤的感冒症状和麻*汤有很多相似,比如无汗、发热,身疼痛、骨节疼痛,脉浮紧,不同之处就在于麻*汤证津液被憋住了,但并没有丧失。葛根汤有津液丧失、亏损的症象,津液亏损表现为各种干燥,所以麻*汤证见到各种干燥的症象就用葛根汤。津液耗损到一定程度造成肌肉挛急,这就是项背强几几的病因。因为是太阳病,所以其发病部位为太阳经的循行路线。头、脖子、肩膀、手臂、腰背,其中既有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也有手太阳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由此也知道另外一个道理:伤寒六经的含义,虽然不是指的经脉与藏腑,但是与经脉也是分不开关系的,六经与经脉、藏腑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边界。在太阳经的循行路线上,会出现肌肉紧张、挛急、疼痛。以手按触也会发现肌肉紧张,严重会出现角弓反张,这是葛根汤用来治刚痉的思路。所谓的痉证就是津液受损之后,阳气还闭郁,形成了一种局部的严重紧张。说一下拓展用法。太阳上篇时讲过,皮肤病都是因为邪气有所闭郁。如果体表的疏泄正常甚至疏泄过度,都不会得皮肤病,所以葛根汤也能治皮肤病,就是咱们说的风疹,后世说的荨麻疹。风邪闭郁伤津的病机就可以用葛根汤,不管是感冒、皮肤病、颈椎病,还是哪疼。风疹的特点是一蹿一大片,一挠也会一大片,挠到哪里就会引到哪里。只要符合葛根汤症的病机,就可以用葛根汤。葛根汤治皮疹、疹*也是因为透散之性。有的时候一开始没有皮疹,但是吃完葛根汤反而透出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知道这是好事,莫要惊慌,代表内陷在里的疹*得以透发,病快好了。咱们知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闭郁住了肯定是不通,所以葛根汤证经常会出现各种疼痛。用葛根汤来治疗头痛、牙痛、西医所谓的神经痛、不红不肿的疼痛。如果因为闭郁久严重了,伤及血肉出现了红肿以及脓肿的情况,处理方法也简单,葛根汤合上排脓汤。排脓汤主要是桔梗和枳实,只是肿没有脓,就不用放桔梗,用枳实和白术。这些葛根汤的化裁和加味运用,下两个条文再细讲。桔梗这味药,最近在药材市场上经常会遇到一种甜桔梗,甜桔梗是菜的原料,没有药性,咱们用的桔梗是苦桔梗。既然是太阳病,那机体造化生成津液的机能并没有受损。这是一个气分病,还没到营分,最多是营分受到了影响,更没到血分,这是前提。身体仍然在源源不断的生产津液,但是津液往体表运又运不到,因为体表被闭住,所以葛根汤证有可能会见到小便增多或者大便下利。多出来用不到的水分需要排出去,不走体表的汗就从大小便走,所以有些下利或者小便增多也是葛根汤证。另外治青春痘、痤疮,平常汗比较少,有点怕冷、怕风,这种青春痘就可以用葛根汤治。总之只要是寒邪闭表,加体表津亏的所有的病都可以用葛根汤来治。比如肌肉无力,阳气被闭住、津亏,出现肌肉无力并不难理解。影响了肺窍,出现鼻炎,就可以用来治鼻炎,治鼻炎时就在葛根汤里加入疏风行散的药,如防风、荆芥,再加上治疗鼻炎的特效药,比如苍耳子、辛夷,尤其是苍耳子。刚才提到葛根汤因为体表被闭郁,造成大便下利或者小便增多,那么泌尿科的疾病;肠科的疾病,比如肠炎,或者西医化验出的尿路感染,比如夜尿多或者小孩尿床,只要符合葛根汤证就可以用葛根汤治。道理就是身体的水分不能良好的往体表输布,结果水就多,把中焦、下焦淹到,淹到就会得各种疾病,这就是用葛根汤治疗男科病或者妇科病的道理。当然一定要有葛根汤证的表现,才能用葛根汤来治。由此可以扩展的理解葛根汤,是一张可以调拨人体津液水分的方子。不管是外感造成人体的体表闭郁,津液不能往外、往体表运布;还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有这种身体的偏向,他的身体偏向于往体表调拨津液困难,由此拓展葛根汤的运用。有一种人的体质是不爱出汗、身上少汗,但是容易水肿,这种人前期就是葛根汤证,但这些水要是老治不好或者不治疗,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水入了三阴会变成真武汤证、茯苓四逆汤证等等。既然葛根汤可以往体表、肌肉、筋提供津液,散发郁结,由此带来的一切疾病都能治,筋疼、肉疼、面瘫、肌肉无力、乏力、精神不足。葛根可以把津液提上来,阳气随之提上来,麻*有提升、开散阳气的功效,里面再有桂枝汤调和安养营卫之气,所以葛根汤能治乏力、倦怠、精力不足。治妇科病的时候,最好合上一些治妇科血分病的药,如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当葛根汤和当归芍药散合起来用的时候,还有些美容的作用。因为葛根汤本身就能治皮肤干燥,再合上入血分的当归、芍药、川芎,和血养颜。当归芍药散里还有茯苓、白术、泽泻,能针对水湿之气。治湿(肥胖多属湿气)的同时振奋阳气、调和营卫气血,所以葛根汤合当归芍药散又有减肥、美容养颜的用法。这些经典名方,运用变化多端,可以不断地拓展应用范围,这也是历代经方家在做的事。相对于麻*汤证,葛根汤更偏重于伤及经络,所以症状会有项背强痛、头痛、或者西医说的神经痛、甚至牙疼、面瘫。不同之处在于葛根汤没有肺家症状,主要是喘、咳。而麻*汤没有明显的干燥,因为津液只是被闭郁住,没有丧失,不像葛根汤津液受损。葛根汤证有可能出现脉紧,但不一定绝对脉紧。麻*汤证基本见到脉紧。葛根汤证同时见到咳嗽,加上些杏仁就可以。表邪没有退干净,但是又不足以表现出感冒症状的,会遗留很多零碎的小毛病,比如鼻炎,或者眼睛发红,或者眼睛困乏无力,还有西医说的过敏体质。表邪遗留,有的人犯酒糟鼻,处理方法就在葛根汤里加上活血、凉血、透散的药,如紫草、地丁。紫草有活血、凉血的作用,能改善皮肤,促进创口愈合,药书上叫清热透疹,其实就是把皮肤上郁的热,造成的热*给透散出去。因为热郁久了会影响血脉,紫草又有活血、凉血的作用,再加上促进创口愈合,所以治疗酒糟鼻、皮肤病方面效果很好。如果用经方里的药来替代紫草、地丁,可以考虑连翘、桑白皮、牡丹皮这种药。如果是比较重的酒糟鼻,已经造成毛囊阻塞,需要同时清理皮肤。这些都算是用葛根汤治杂症。治杂症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用原方那么大的量,原方的量是可以发汗的。这些葛根汤证的杂病,多数病在经络。后世医家称之为经证,葛根汤的里症就是腑证。葛根汤的条文中有下利症、呕症,都是因为津液不能达表,郁在里面,在里面水多就下利或者尿多,水邪犯胃就恶心、呕吐。如果赶上某个人大小便排邪的力量又不够,水邪排不出去,很快就发展为水肿,因为既不能从汗排,也不能从大小便排,只能水肿。所谓的下利就是西医说的肠胃型感冒。感冒发烧、无汗、脉浮或脉浮紧,可能还伴随身痛或身上发酸、僵硬、干燥,同时还下利或者尿频,这就是葛根汤证。温病学说治疗肠胃型感冒用的是藿香正气散,经方就用葛根汤。如果感冒发烧、下利还呕吐,葛根汤加半夏。如果恶寒不强烈,只是发烧、下利、呕吐,藿香正气散加小柴胡也能治。如果恶寒严重,有非常明显的脉浮紧,这时候藿香正气或者小柴胡透散表寒的力量就不够了。葛根汤证的脉有可能现出浮紧脉,有可能是只浮不紧;有可能一只手的脉有浮紧,另一只手没有浮紧;甚至两只手的脉都不浮,道理在于葛根汤证有津液提升闭郁不畅的问题,提升不畅就有可能现在左脉有升发不利的象。有可能左脉不浮,但是右脉有浮象。当在体表的气机闭郁反应到脉象的时候,脉象就会浮紧,当人体把津液受损的信息反应到脉上的时候,就不浮也不紧了。刚才说的很多葛根汤证的杂症,经常是见不到浮紧脉,甚至都不浮,因为已经变成久虚证,体表老是处在一种阳气闭郁不畅的情况,津液又输达不利、津液不够的状态。不是一个邪气亢进的状态,所以脉不现浮紧。在用葛根汤的时候,抓住几个环节:一、有表证。这个表证有时候通过脉象浮紧表达出来,有的时候是通过一些症状,比如鼻炎、皮肤病、皮肤干燥,这些都是太阳证。因为在皮肤的病症皆归太阳所管,肺主皮毛的功能,在六经归类里归太阳。二、有了表证同时有干燥的症状,干燥的症状背后对应的是津液受损或津液不足、或者津液被闭郁调不过来。三、阳气闭郁。有了这三个环节,就可以用葛根汤,不管是按书得病还是杂症。在用量上,如果治外感就按原方的量和比例。如果治久病,要么减少麻*的比例,要么减少整个方剂的用量。因为原方的比例会发汗,汗出多了津液和阳气更伤。条文三一、三二、三三,因为讲的同一个道理,所以合在一起讲。接下来的三二、三三两个条文都是葛根汤证的化裁运用。三二是葛根汤的腑证(里症),下利、拉肚子。三三条说的也是葛根汤的里症,有呕症。但是伤寒条文并没有列出葛根汤证尿频的症状,因为先师就这么写书,他都已经说了呕吐和下利,就默认后人在读到此处的时候能自己脑补出来尿频或小便不利的症状,治法就是加上通利水道的药,因为身体的水多了,所以尿就多,加上通水的药赶快把水排出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第30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