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今年的“三伏”特别长
初伏时间:7月17日—7月26日,10天;
中伏时间:7月27日—8月15日,20天;
末伏时间:8月16日—8月25日,10天。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暑热当头,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不注意还会发生中暑,百姓说的“苦夏”就是这个意思。“三伏天”各地食俗很多,比如饺子、馄炖、火腿等,这其中颇有讲究。
看了这些,你是否会好奇,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消夏的呢?虽然他们没有高科技,但他们有消夏纳凉、居家旅行必备之奇招......
先秦贵族纳凉
储冰、用窟室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是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都属于夏房。
窟室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它相当于现代地下室,但比地下室讲究。当时的贵族家家都有窟室,夏天的宴饮活动都在这里进行。窟室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而建立的,有的是放置大量冰块而形成的。
因为古代没有人造冰,只能在冬天凿冰,放到冰窖里以备夏天用。还有一个专门管理这项事务的头头,叫“凌人”。那时候的冰窖叫做“凌阴”。
《诗·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南朝齐谢朓《齐雩祭乐歌·歌*帝》言:“商暮百工止,岁极凌阴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冰》言:“周成王命凌人掌冰,岁十二月,敕令斩冰纳於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还学会了喝冷饮。炎炎夏日滋儿一口,闭着眼细细感受,清凉透过嘴巴直蹿五脏六腑,简直妙哉!从屈原《楚辞·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我们就能知道当时楚国冷饮已经流行。
后世王逸在注中写明了这时候的冷饮是滤去酒糟的米酒:“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酿,捉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于冰上,然后饮之,酒寒清凉,又长味好饮。”
汉代贵族纳凉
巨扇、冰凉殿
汉承秦制,“凌人”被保留了下来,80余人的团队从冬天12月份开始采集天然冰块,直到冰窖藏满为止。
汉代皇宫中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冰凉殿”,这是皇家最高级的避暑用房。冰凉殿的避暑效果极佳,《汉书》中记载:“清室则冬夏含霜”。
这时候,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运动,满屋人凉快,这可能是最大的扇子了~
唐代贵族纳凉
扇车、含凉殿
唐代夏季避暑用的建筑称为”含凉殿"。“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
据史书记载,“含凉殿”首先在建筑设计上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房间内显得很阴暗。其次,当时已有“风扇”,只不过它是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着凉水吹,于是产生了冷气。这种风扇称为“水激扇车”。
同时,殿内有循环冷水源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
唐代的冰很稀缺,白居易曾写下:“今日奉宣旨,赐臣等冰者······受此殊赐,臣何以堪,欣骇惭惶,若无所措。但饮之栗栗,常倾受命之心,捧之兢兢,永怀履薄之戒,以斯惕厉,用答皇恩。谨奉状陈谢以闻。”
这时候出现了卖冰的商人,因为冰的利润很高,与金子等价,简直就是暴利啊!《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唐代还有一种名为“酥山”的食品,类似但不是今天的冰激凌。“酥”是用牛、羊甚至骆驼等乳汁提炼的,用手握住酥任其滴落,渐渐地堆积形成山的形状,也就叫“酥山”了。
酥本来为白色,但是大家都是视觉动物嘛,所以那会就已经开始往里添加色剂了,唐宋常见的“红酥”就是红色的酥酪。
宋代贵族纳凉
赐冰消暑补贴
宋代,夏日“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皇宫里的夏用建筑也更为奢侈。宋代宫中降温设计时尚,其“电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鼓以风轮”。
风扇对着大厅里放的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从这个记载来看,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这不能不说是空调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
明清贵族纳凉
冰柜、酸梅汤
明清时期,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最特别之处是,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有点类似现代的分体空调或冷风机。
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现代的冰柜”或“冷柜“,它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成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西瓜、冷饮。冰桶系木质,其设计最早可追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无论贵贱,通常的夏季降温用具是扇子,即便住在“空调房”,也会摇扇子。
这时候,不仅宫中在盛夏时节大量用冰,而且民间用冰也已相当普遍。我们从清代诗人王渔洋的诗句“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中,可以了解当时北京的卖冰者以铜盏相碰作响,招徕顾客。人们含冰核,吃刨冰,想来应该十分惬意。
清代的冷饮花样更为繁多,其中以“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这种上好的夏日饮品,经清宫御膳房改进后又传入民间,具有除热送凉、祛痰止咳和生津止渴等功效。
北京的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牙戟,表示前一天夜里刚刚熬煮,再挂上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里拿着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的声响。
路人闻声已有望梅解渴的清凉之感,待到饮下一碗,暑气顿时全消。“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郝懿行《都门竹枝词》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市井消夏图。
是不是被古人消暑的智慧折服啦
盛夏来临
我们也要做好防暑措施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