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离春节还有五六天的时间,大家都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了。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年前后,辞灶清扫反映了老百姓讲究清洁卫生的一种习俗。辞灶清扫辞旧岁,欢欢喜喜迎新年。它不仅是过年的一个传统,更是一种美德。我们靖江乃至苏中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当过小年。过年了,家家户户开始除旧迎新。掸堂尘,洗被褥,擦家具,房前屋后搞卫生,干干净净过新年!随着家居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有个年俗叫祭灶、辞灶。辞灶,也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我们这里还在正屋的中堂下的香案上最右面供奉灶神,和东厨之神并列而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之尊贵。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是腊月廿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又称“祭灶”,多在*昏入夜之时举行。摆上八仙桌,准备好香烛纸马,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果品之类,俗称“五色果”,寓意“五谷丰登”。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坏话少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用芝麻秸和竹梢枝搭起一个架子,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点火焚化。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化边祷告:今年又到小年边,敬送灶君上西天。供的果品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传说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的灶神像,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据史料记载,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老传统,就是绞烟囱“祭灶”的习俗。所谓“绞烟囱”。先是用稻草、竹梢枝等材料捆扎结成一个把子,再用竹竿绑好作为柄,然后用这个把子伸进烟囱上下捅着,大约要经八九次轮回才能把烟囱的陈年积灰扫清。实践证明,经过绞烟囱后的灶,生火煮饭特别的畅快,一锅粥很快就会烧透。在完成“祭灶”仪式后,我和母亲用笤帚和绑杆扫帚对里里外外的地面和房子的各个角落及楼面的蜘蛛网和陈年积灰进行彻底的打扫除。包括厅堂、房间的柜台和抽屉、桌椅和板凳等家具物品,翻箱倒柜似的把里面存放的东西擦洗干净和整理,能用水冲洗的一律搬到自来水池旁边擦洗,待凉干后再放归原处。除了扫灰尘之外,我们还给居家来一次彻底去油污、清洗、消*、杀菌等。小时候,看到父母整天忙着掸灰尘,擦窗子,洗被褥,忙这忙那,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就养成了廿四夜前后打扫卫生的好习惯。是啊,要彻底清理居家卫生,够我们忙乎一阵子。今年的寒假放得早,在我眼前又呈现一段小时候过往繁忙的景象:小年夜前后,我全副武装卷袖搞卫生,两层半扫地板,二楼拖地板,擦窗,擦门,擦沙发,一楼擦墙壁瓷砖、洗纱窗,清理墙角处的蜘蛛网,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忙了两三天,才基本完成。现在环顾居家,窗明几净,仿佛又入新居,心里暖洋洋的,感觉几天的辛劳换来了内心的宁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如此。要像这几天的大扫除一样,也给自己的心里来个大清理!擦除心灵的灰尘,让我们真正生活在透亮的阳光里!
END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