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
团
圆
圆
过
小
年
辞旧迎新小年忙,
擦窗扫地净灶膛。
送得灶王上天去,
多多美言迎吉祥。
在中国,春节以腊八节作为序曲,继之以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是持续时间最长、仪式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
它承载着年岁新旧的交替,也寄托着中国人对家的依赖与思念。
对北方人民来说,今天正是过“年”的开始,因为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夜。
从这一天起,我们正式开始“办年”,迎接新年的到来。
01
南北之争:廿三vs廿四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年),太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即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
此后两千多年来,各朝各代历法皆以《太初历》为蓝本,沿袭了这一体制,“正月初一”作为春节也得以确定。
小年的“小”正是相对大年(农历新年)来说的,小年又叫小岁,是进入大年的前奏,被周宝珠先生称为“新年的准备节”。
真正意义上的小年风俗在宋代文献中才有相关记载。
宋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就是新旧相交之时,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
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
今称小年夜、大年夜。
——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
交年节是如何在开封从无到有的,如今已无法具体考证。
但我们知道,随着宋室南迁,交年节也迅速传播到了杭州等地,并有了“小节夜”、“小年”的说法,后亦蔓延全国。
有人认为,“小年”正是“交年”谐音上的讹传。
腊月二十四日为交年,俗盖讹为小年也。
——元·吴澄《月令纂言》
不过,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帝王“停专祀,惟在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宫中祀灶”,祭灶当天,亲王等“皆给假回家祭灶,以散佚大臣代值”。
雍正年间,也选择于腊月二十三日在坤宁宫中祀灶。
于是,*治关系密切的官绅也随之效仿,纷纷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北方的百姓们也跟着改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而南方则天高路远,还保留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清代《日下旧闻考》中就已经明确说明:北方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灶。
旧时还有“官三、民四、胥家五”的说法,意思是官宦人家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百姓人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这也正是今天“南北小年之争”的来源。
02
民间祀灶:醉司命,送灶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了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三个日,包饺子。”
这句俗语道出了过年的一整套流程,其中二十三、二十四就是小年的习俗:把灶神送上天,即祭祀灶神。
中国年画灶神
灶神由火神演变而来,后经道教改造,成为东厨司命和一家之主,是玉皇大帝派驻在各家各户的监察神灵,他掌管饮食,也掌管着一家人的祸福。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
先秦时一年中有孟夏、仲夏、季夏、孟冬四次官方祭灶,此后不断演变。
西汉始有腊日祭灶的记载,到南北朝时期,南方一带流行腊八祭灶,也是一年一次祭灶的开始。
到宋代时,民间于腊月二十四祭灶已很普遍了,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交年节”。
关于祭灶,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后汉书》所载的阴子方的故事了。
汉宣帝时,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在腊日早晨做饭时见到了灶神现形。阴子方赶紧拜倒在地,当时他家正好有只*羊,他便杀羊以供灶神。结果,阴子方暴富,阴家世代昌荣,两人封侯,数十人为官。
后人常效法阴子方孝敬灶神,以求荣华,祭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清*钺《画龢丰协象》之《*羊祀灶》
古人认为,灶神将在第二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的情况,这决定了来年一家人的命运,所以要先行祭祀,为灶神送行,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
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
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根据《东京梦华录》,交年节这一天,东京的百姓们会备上甜食和酒送走灶神,他们给灶王爷备好坐骑灶马(冷知识:灶马不是马,而是一种蟋蟀),把酒抹在灶上,称之为“醉司命”,意为让灶神多吃些糖,多喝些酒。
这样他醉醉醺醺的,便能向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少打些小报告了。
鲁迅在年腊月《送灶日漫笔》中也描写过类似的送灶习俗: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即麦芽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送完灶后的几天里,诸神已然被送回了天上,人间进入了新旧交接之间的空窗期,这几天被称为“乱岁日”。
此时,人间无*无神,行事不必再考虑吉凶,一切自主。
于是大家纷纷“扫尘”——“扫尘”本来是忌讳触犯神灵的,但现在不必担忧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年底大扫除”时间。
03
真假小年:欢欢喜喜闹元宵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攻破明朝首都南京,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时期,基本恢复了朱元璋时代的所有暴*。
首都人民内心悲苦不能言,于是选择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花灯会等各种活动,以此寄托对建文帝宽*的怀念,场面大过过年。
因此,在南京,元宵节就成了小年。
虽然这种说法经不起考证,不少南京人时至今日却仍将正月十五称为小年,他们去夫子庙、老门东看花灯,作为春节的最后一站。
也就是说,南京人并非一直过了个假的小年,只是这里“小年”的意义已经改变,它不再是大年的开场锣鼓,而是春节的压轴大戏。
秦淮灯会
除此之外,“北三南四”也并非圭臬。
如江苏、上海也有部分地区把除夕夜称为小年,闽南地区也有冬至过小年的说法,而一些少数民族仍在六月过小年、腊月过大年,保持着“一年打两春”的习俗,如土家族、哈尼族的“六月年”和布依族的“六月六”。
如今官方祀灶早已不再,民间祀灶也已渐趋消亡,但驴打滚、汤圆、饺子、火烧、年糕、灶糖……小年的味道永远也不会改变。
年味渐浓,漂泊在外的异乡人们,今年的归途万分不易,你回家了吗?
祝所有的读者朋友们,小年快乐,团团圆圆,过个好年!
编辑说明
校对/欧皇喵
封面/姜博约
排版/拳击汉堡肉
活动策划/心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