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春节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逢过年,在外地的游子们不管多远,
都要回家,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
今天是腊月廿三,也是北方小年,
日历上说南方小年要比北方小年晚一天
↓↓↓
关于小年这个节日,
很多人乍一看日历上的提示,
第一反应都是······
(悄悄告诉大家,团团第一次听说这个节日时也是这种反应)
在北方,有这么一个小年的民间趣闻
《灶君也有拖延症》
民间流传玉皇大帝为了解人间的情况,就派了一个神仙负责人间的信调工作,工作的地点是每家每户的灶台,工作内容就是记录这家人每天的言行,直到年末把整年记下的内容带去天庭汇报,再由玉皇大帝分配福报与恶报。后来人类们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在灶台贴上了灶君的画像。主要目的是标记一下灶君的位置,以便做坏事的时候不被看到。比如两个人要吵架的时候,看到灶君的照片,赶紧进到卧室里再吵。北方小年有扫尘习俗。“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同时,祭灶王爷也在这天进行。贡品中常常有由糯米,芝麻,麦芽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麻糖,甜而不腻,香酥薄脆。而麻糖也成了家家户户小年必不可少的吃食,尤受小孩子喜爱。
北方过小年气温较低,饺子、火烧等热食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吃饺子也有为灶王爷送行之意。
另外,也有吃粘糕、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吃关东糖让灶王爷不向玉帝讲坏话的传说。“送行饺子迎风面”、“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二十三,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传统小年吃食也常常出现在北方的一些民间俗语中,带着平安丰年的企盼。南方小年
在南方,也有和灶王爷的传说相关的饮食习惯,小年的食物在南方人眼里更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同时,也期盼着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在南宁地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象征着“新年吉祥,年年高中(粽)”。
像温州,每年的农历腊月廿四(二十四),每户人家都要“拜镬灶佛”(灶王爷)。老辈温州人对拜镬灶佛的祭品很有讲究,一般少不了“酒糟”和“糖果”。
“酒糟”主要抹在灶王爷的灶门边,目的是想用酒把镬灶佛喝醉了,不会瞎报人间大事。再用各种糖果祭拜,意在把灶王爷的嘴粘牢,不要在玉帝面前乱讲坏话。除了酒糟和糖果,在这天里,温州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一定要吃芋头和荸荠。荸荠在温州话中的读音有“盘财”的意思,芋头有“余”的意思,所以吃了这二样,意在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广东过小年一般会买一棵连着叶子的甘蔗放在厨房,再加一些祭品和甜的小吃来送灶君(俗称“谢灶”);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广东准备的过年食品多为甜食,如绣角(俗称角仔)、笑口枣、煎堆、牛耳壳、蛋散、糖不甩、椰角、糖冬瓜等等。这与广东较为清淡的饮食习惯有关。编辑
校团委宣传部葡萄蕾雨依然东风莫名一帆Katerina
插画
校团委宣传部Oteb咕咕
封面
校团委宣传部Katerin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