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鼻整形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品味生活谷守仲梧桐柏皇庙老陈醋
TUhjnbcbe - 2021/2/25 20:40:00
医院订阅哦!

小年到了,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人们把腊月二十三视为年节活动的开端,我们更将这一天称为“小年”。

旧时,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灶。家家户户都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的神龛或画像,视其为家庭的守护神,不仅掌管灶火,也体察民情、判别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都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为他饯行,这是极富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节日由来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灶神信仰源自火崇拜,早期祭灶多在夏日,《礼记·月令》就记载祭灶之日在农历四月,另在农历十月“五祀”时也一并享祭。也是因为阴子方的传说,才逐渐形成腊日祀灶这一礼俗。宋时,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即宫中、官府腊月二十三送灶,普通百姓腊月二十四,船家则腊月二十五。范成大就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的诗句,腊月二十四,正是普通百姓祭灶的日子。

灶神姓甚名谁

祭灶的传统由来已久,早期灶神与火神常混为一谈,恐都来源于对火的原始崇拜。先秦时期,祀灶即为“五祀”之一。后这一信仰渐渐人格化,便出现了灶神,民间呼为“灶王爷”,有的地方还同时供奉“灶王奶奶”,使灶王爷有家有室,形象更接近普通百姓。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灶神究竟是谁,可也如凡人一般有名有姓?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传说。从火崇拜衍生而来的就有好几种,如认为灶神就是火神祝融,又如认为灶神是时常常出现在灶间的昆虫或精怪。后灶神形象逐步演变,有将灶神形容为掌管灶火的老年妇人,这大概是因为母系社会时期女子地位较高、常由年长女子看守灶火这类重要资源的缘故;也有认为灶神即是华夏族的祖先炎帝或*帝;等等。这些传说中灶神已被赋予了家族长老、守护神的身份,但依然只是司灶的小神,就职能而言与火神相类。

灶神信仰流传日广,而其形象也渐渐转为普通人,如擅长垒灶且热心调解邻里纠纷的泥水匠张奎、过而能悔的富家子张单等,由神仙精怪变得贴近人间烟火。其成仙经历,都是凡人离世后被玉皇大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随之而来的,是灶神职司的变化。《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言“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也称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可见汉代时,灶神已经成了掌判别善恶的神祇。灶神造像时,身边也多伴有两位手捧善罐、恶罐的小神,专司人间功德善恶,每年岁末上天奏报民情,玉皇大帝则据其汇报情况降下赏罚,因此又称灶神为“司命主”“灶君司命”等。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做糖瓜(麻糖)、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清宫里是如何过小年的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明清时期,官民祭灶日期的区分已经渐渐模糊,尤其在北方地区,往往官民都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而远离*治中心的南方,却多有保留腊月二十四(船家亦有保留二十五祭灶)的习俗。

清宫祭灶,例设祭品三十三,帝后亲自拈香,颇慎重其事。清宫由宫殿监率各该处首领太监等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奏请帝、后分别于坤宁宫东墙的灶君神像前拈香行礼。传说灶神是一美男子,为守男女大防,女子往往不参与祭灶,而满族风俗和女子地位显然与汉家不同,皇后也是主祭人之一。

末代王爷爱新觉罗·溥杰晚年回忆清宫风俗,曾撰文称清宫流传一首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查清代刊印的《敬灶全书》,也称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想来清宫供奉的灶王爷,原型正是张单。有趣的是,蒙古、鄂温克等北方少数民族所供奉的火神,尽管来源不一,也多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鄂伦春族更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说法,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也受汉家习俗的影响。

宫里的祭品:*羊与“关东糖”

嘉庆帝曾在上谕中称洋教之所以为邪说,概因其“不祀祖先、不供门灶”。可见,在清帝心中灶神信仰的重要性。

《帝京岁时纪胜》称腊月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古人重视祭灶,因此无论内廷还是民间,供奉历来丰厚,宋时即有“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之语。后来,灶神司人间功德善恶一说深入人心,百姓为使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专以麦芽糖制成糖瓜、糖饼为供,希望灶神甜甜嘴,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祭祀时更以糖稀涂抹其嘴,使其嘴粘住,不能向玉帝告状,以保一家来年平安顺遂。

宋人祭灶使用的灶糖称为“胶牙饧”,正取其粘且甜的特征。《燕京岁时记》称清代“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

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糖供中又以关东糖运用最广,故其又有“灶糖”之名,有以关东糖沾芝麻做成葫芦形或瓜形,取藤蔓盘绕、多子多实的特点,寓子孙绵延、万代盘长的美意,葫芦更与“福禄”谐音,借此祈求家业兴盛、子孙满堂;也有简单切块,多为三寸长、一寸宽,形状扁平,旧日东北沿街叫卖的“大块糖”即是此,硬而脆,可久存,却少了“粘”的特点,这种糖供又是如何进入祭灶礼俗的呢?

盖因清宫的糖品多来自盛京内务府,祭灶时的糖供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民间也渐染其俗。因其产自关东,京中渐渐将麦芽糖称为“关东糖”,以小米、稗子米、大米、玉米、大麦芽等为原料,经熬糖、起锅、揉糖、拔糖几道工序而成。“关东糖”的引入,给祭灶礼俗留下了关内外民俗风物相融合的印记。

糖瓜和“关东糖”

《燕京岁时记》又称“二十三日祭灶,古用*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据内务府奏案可知,坤宁宫祭灶一向供奉*羊。早期是由内府派遣侍卫自南苑打捕而来,道光十一年上谕“著用张家口进到*羊”,此后遂不再派员前去捕猎。清帝不仅将*羊用于内廷祭祀,还常赏赐臣工,如乾隆时期的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傅恒等亲贵就曾在腊月蒙赐*羊。

以*羊祭灶,民间较为少见,但也属汉家旧俗。《后汉书》称“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羊,因以祀之”。后人仿效阴子方,将*羊作为祀灶祭品之一,希望亦能如其一般得灶神庇佑,家业兴旺,后嗣繁昌。数千年后,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还提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所言也是以糖和*羊祭灶的风俗。

《清实录》中有关清宫祭灶用张家口*羊的记载。

过小年听什么:宫廷承应戏

乾隆时期社会发展相对平稳,文化领域也是欣欣向荣。乾隆帝曾命庄亲王允禄、词臣张照等人按照节令等编排了特定的剧目,以满足内廷节庆观赏的需要,如元旦的《喜朝五位》、中秋的《霓裳献寿》等。此后凡遇元旦、端阳、中秋、除夕等节令,内廷都排演相应主题的剧目,称为“月令承应戏”。其演出按照节令进行,一般仅为当天演出,如元旦、上元、端阳、中秋等重大节日也有连演数日甚至十数日的情形。承应戏虽包含一些观赏性较高的剧目,但一般而言,其仪式意义大于观赏价值,常用于开场、筵宴之际,以简洁古雅为特点,表达颂圣祈福之义。因为这些承应戏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久看就失去了新鲜感,据传慈禧太后对此兴味索然,多不看开场的承应戏,而嘱总管太监算好时间,提醒她在正戏开幕时前来,如果因为算错时间而导致她错过了喜爱的剧目,总管太监就会受到惩罚。

月令承应戏的主角以仙佛为主,如常见的祭灶承应戏《太和报最》、《司命锡禧》、《仁孝神钦》等;但也不乏讲述凡间生活的剧目,多将文人雅士作为中心人物,《蒙正祭灶》即属此类,展现的是吕蒙正未发迹之时家境贫寒,寄居寺院,在腊月二十四日只能将寺里的糖涂到灶神嘴上应景,将“乱世文章不值钱”的书生郁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灶君传谕》、《藏神显圣》说的是范成大家贫苦读,灶神将此事报知玉皇大帝,并将所赐金银放在灶前,待范祭灶时点化于他,谁知范成大安贫乐道,不爱金银,灶神只得另加照应,令其衣食无忧。这些承应戏虽是应节令而作,讲的却是“贫贱不能移”的书生气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汉家文化的接纳。

此外在嘉庆二年、道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恩赏日记档里都可以发现一出很有意思的承应戏,唤做“灶君既醉”。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不仅可以奉上糖供,涂上糖稀,也可以用酒糟涂抹灶门,索性把灶王爷灌醉,自然就不能上天告状了,因此宋时就有“酒糟涂灶醉司命”“送君醉饱登天门”的诗句。这出承应戏展现的就是“醉司命”这一习俗,十分诙谐有趣。

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大家也可以放松放松,蒸花馍、剪窗花、办年货,真正进入过年的节奏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TUhjnbcbe - 2021/2/25 20:40:00
http://www.kunmingzx.com/kmyw/79751.html http://www.kunmingzx.com/kmyw/79751.html

灵石县马和乡梧桐柏皇庙

梧桐柏皇庙老陈醋谷守仲

上古传说,尧、舜时代,晋阳湖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共工治水未果,改派鲧治水。鲧用截堵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杀。禹袭其父职,行治水之责。舜派伯益(柏益、伯翳)辅佐禹治理水患,大禹率伯益及众人前往晋阳湖对山势水情做大量考察后,伯益认为鲧的‘堵’法。根本不能平治不断上涨的湖水,唯有“疏导”法可取。导水入*河,继而入海,方可万世永逸。于是延众相商,决定在三湾口一带打开缺口,疏导湖水南泄。经过数年艰苦奋战,终于在三湾口坚壁上打开一道缺口,晋阳湖之水顺势南下。缘此,历史上传下“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的一段佳话。晋阳湖水下泄形成了绵延多公里的汾河,并空出了大片可供来耕种的土地。伯益所带领的东夷族及其他各部落由此而散居在王禹、三弯口、夏门、南关、马和一带,繁衍生息。

灵石县马和乡梧桐柏皇庙

伯益是一个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关键性人物,由于伯益德才兼备,大禹在晚年立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让自己的儿子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浙江会稽时逝世,临终时遗言传位给伯益。伯益为夏禹守孝三年后,将王位禅让给夏启,而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于是启继天子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原来氏族社会的“公天下”的禅让制终于被阶级*权的“家天下”世袭制所取代。

启继天子位之后开始削弱伯益的势力,并在夏启六年,启将伯益杀死,并以隆重的仪式厚葬了伯益。而且每年都宰杀牲畜以祭祀他的亡灵。启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出于内疚,但更多可能是笼络人心之举。伯益虽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赵、秦、徐、马、梁、*、江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说起醋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及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杜康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历代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觥筹交错,华章汗牛。魏武帝曹操赋诗:“既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杜杼(黑塔)发明的。杜康发明了酒,他的儿子黑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慢慢的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太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储藏作为“调味浆”,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做“醋”。因此可得“醋从酒来,酒醋同源”。

在夏朝,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大禹治水的第一助手伯益,首创“疏堵结合”的治水理念,发明创造了凿井技术,后来被奉为‘井神’。随之*河流域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慢慢开发利用水利技术。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少康之子黑塔发明了醋的酿法。新石器时代后期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朝,酿好酒、饮好酒便成了一种权利和财力的象征。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在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都有发现黍壳、稻壳的遗存。《史记·夏本纪》载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禹命令伯益分给众人稻种,可以种在低湿的地方。说明四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水稻的种植。黍是一种旱地作物,在中国已有七、八千年的种植历史。叶细长而尖。所结实有黏和不黏两种,统称为黍。黏者叫黍,不黏者叫糜。黍更适合酿酒、酿醋,糜更适合做饭。(灵石话:糜黍)

自黑塔发明酿醋以来,酿醋技艺广为流传,遍布九州。夏朝北方劳动人民以黍为酿醋原料,南方以稻为酿醋原料,皆为米醋。高粱是原产于非洲的古老农作物,大约于年前,由非洲当地的野生种驯化而来。栽培高粱在史前时期经海路传入印度,并通过印度传播到东南亚、中国。高粱别称蜀黍(在灵石又名桃黍)。据《本草纲目》记载: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性坚实,*赤色。有两种:黏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黏者可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梢可作帚。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高粱在南方得到较快的推广,唐、五代以来,高梁在北方的种植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最终成为农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唐、五代以来,在北方高粱已成为酿醋的主要原料,高粱取代黍米是因为易种植、亩产高、出醋率高,逐步取代黍米成为酿醋的主要原料。高粱从外观色泽上看,黑红而透亮,陈醋的颜色和光泽则不需要添加任何人工色素,高粱酿制的醋口味最佳。清朝以来,高粱米的选择一般是八叶齐和疙瘩穗两个品种,因为这两种高粱淀粉含量高,营养成分全,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极高,非常适宜酿醋,粉碎的高粱变成了四至六瓣的高粱糁面是为了增加高粱的接触面,给以后的润料、糊化、糖化、酒精发酵等工艺创造一个好的条件。较为粉碎的高粱糁子及辅料,还需用水浸泡,从而浸透胀润。浸泡十二小时后,将高粱糁面及辅料铲入蒸锅,松散而平铺在锅底。蒸料的目的是加速糖化,将高粱糁面辅料平铺锅底,这样可以使糁面辅料与微生物的接触面扩大,有利于糊化均匀,整个蒸煮过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高粱糁面辅料蒸至不夹心,不粘就可以了。过筛后的高粱糁面辅料放到木盆中冷却至25℃左右,再拌大曲,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益的微生物,大曲在25℃能促使糖化完全,有利于抑制杂菌,提高醋的品质,这是陈醋形成香味和口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将发酵的醋糟在火灶旁熏烤,熏成后,倒入淋缸淋醋,新醋还要经过日晒、露凝、捞水(夏伏晒,冬捞冰)的工序,继续发酵浓缩,最后成为老陈醋。

相传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统兵征剿北汉。远征途中,遇狂风,身遭风寒,故兵扎灵石县*寨村。一日太祖心中烦闷,遂微服出游,行至吾屯(今梧桐村)柏皇庙,此地香气缭绕,沁人鼻息,见一老叟,鹤发童颜,甚有道风,太祖曰:此是何等气味?。他将太祖打量一遍,上前躬身一揖道:“此乃香醋味,贵人虎步龙行,然印堂赤*,风寒入体”。太祖回揖道:”奈何”?老叟道:“寒舍藏三年老陈醋蒜头数枚,贵人须取两枚去,和醋吃下,辅闻醋气,不日便愈”。太祖随老叟入舍,取回醋、蒜,以方试之,醋、蒜酸甜味美,果然病除身愈。遂赐老叟纹银百两,绢扇一把。并于扇面书曰:“味食之道,亦可除病,吾屯老醋,尽善尽美。

探春令

雾氤云翳蔽绵山,小溪长流水。柏皇传百世,梧桐树下,太祖微服至。河东陋舍青烟起,醋香飘十里。两三枚醋蒜,风寒治愈,老醋吾屯美。

吾屯老叟乃伯益后裔,精通酿醋养生之道。其时,柏皇庙已年久失修,殿堂倾颓,墙柱歪斜,门塌屋陷。老叟遂以太祖赐银及族人邻里捐赠为资,诚请四方能工巧匠,重修柏皇庙,以祭祀祖先伯益之功德,流芳百世。

灵石柏皇文化研究会

谷守仲

.07

作者简介:谷守仲,男,年10月出生于灵石,毕业于晋中技校,常年生活创作于基层洗煤厂一线。

发现更多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味生活谷守仲梧桐柏皇庙老陈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