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鼻整形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路桥新闻网丨罗华荣传世拷绢抽屉视频
TUhjnbcbe - 2025/8/7 18:14:00

□全媒体记者庄向娟

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传统印染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绮丽多彩,尤其以蓝印花布和广东顺德一代的“香云纱”最具代表性。这些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路桥,还依旧留存着一种与“香云纱”制作工艺相类似的,以传统染色工艺制成的织物——拷绢。该项工艺糅合了媒染和套染技术,现下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华荣是路桥拷绢的第八代传人,是目前还掌握此项技艺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拷绢世家

路桥拷绢的生产,可追溯到清代中期,也就是年前后,主要集中在横街、洋屿和下梁一带。可以说,路桥正是因为拷绢,而率先成为台州地区纺织业和商品市场的中心。

路桥老街当年有一家店铺,店主名叫应仙灵,他开的店铺楼下开丝行,卖的就是拷绢,店名叫做“一心丝行”,拷绢是丝织品中的上等货。由于钱款往来较多,慢慢地积累到财富,于是又在二楼开了钱庄,帮助丝农和绸商周转资金,逐渐成为老街有名的富户。这段往事正可成为路桥拷绢业带动当地商贸业发展的见证。

根据罗家的家谱记载,年,年仅20岁的洋屿殿人罗宝书随长兄罗彤臣北上贩卖帽子和土布,发现杭州、绍兴一带的纺绸织绢获利甚丰,就改贩帽为织绢。

罗宝书从嵊县购入土丝,施教路桥当地乡村妇女技术,并将织布机改造成织绢机,在洋屿、下梁一带从事织绢和拷绢生产。历史记载年产三四十万尺,罗宝书也因此成为洋屿富家。他不仅教洋屿妇女织绢,还鼓励他人和他一起经销。在罗宝书的带动下,洋屿生产的拷绢越来越畅销,名气也越来越大。因为罗家住在洋屿殿,因此,洋屿殿一带生产的拷绢也被称之为“殿前绢”。光绪年间,“殿前绢”与黄岩茅畲的“茅畲绢”、临海的“更楼绢”合称为“台绢”,与玉版纸、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台州的朝廷贡品。

民国时期,当时的男女流行穿绢服,这极大刺激了路桥的织绢业发展。当时的织绢户发展到一万多户,家家都有木机,每年春夏两季织绢,3月中旬上市,4-5月产销抵达最盛期。

拷绢油亮光滑、坚润爽身,穿在身上,既不粘汗,又能透气,十分凉快,而且牢固耐穿,耐洗易干,特别适合制作夏天衣裳,男女老幼皆宜。由于拷绢衫裤可称上等衣服,因此也只有行商坐贾,或是比较富实的人家,才能穿得起。浙北、闽南等地多有人前来采购,还远销至东南亚。根据记录,年,出境绢就达1万匹之多。

罗华荣正是出生在这样的拷绢世家。他是路桥中庄人,4岁时家遭不幸,父亲罗永地病故,全靠母亲陈桂领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罗华荣从小吃苦肯学,而且能言善道,全村人都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那个时候的中庄有八九百户人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在纺丝织绢,有的则开设染坊、拷场,进行染绢、拷绢。

年,中庄全村搬迁。罗华荣一家搬到现在的下梁前尚家村,生产拷绢的拷场则搬到了螺洋南山庙继续生产,而横街则设有拷绢的卖场。罗华荣他们还成立了拷绢生产联盟,继续扩大生产。那个时候的拷绢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忙季的时候,还要从杭州的临平、新昌、嵊州大量买进蚕丝,产品则销至温州、柳市、乐清、虹桥、天台、仙居、松门、石塘、温岭、玉环、坎门和沈家门等地。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化,受“泽国绸”等新兴丝织品的冲击,路桥的拷绢生产戛然而止。这挺括、靓丽的黑色丝绸——拷绢,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

神奇流程

制作拷绢绝非易事,要用到4到8口大土缸、大小不等的铁锅以及木桶、地灶、木桩、麦秆、草坪等物品,还需要满足场地条件,更需要靛青和薯莨作为燃料。而路桥的拷绢,从养蚕、缫丝、编制、拷染,全流程都可在当地完成,这就得一点一点细说。

织绢从缫丝开始。路桥当地的做法,一般是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叫做“煮茧缫丝”。一只蚕茧可抽出米左右的土丝。而土丝又分三种,上等茧缫成细丝,中等茧缫成肥丝,剩下的就是粗丝。织绢的时候,一定要以肥丝为纬,细丝为经。

纺好丝后,将丝一绞一绞地放在“柳中花”中。所谓的“柳中花”,是一种用竹片做成的六角形工具,通过它才能将丝线转移到织机的“育头”上。然后,根据绢的宽度,将-根丝栓到“金灵眼”(也是一种用毛竹爿做成的工具,上面有20-30个孔洞),再通过“金灵眼”把丝套到“柳中床”上,开始编织。

各种眼花缭乱的名称让人兴致盎然,足以彰显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和生活情趣。

绢织好后,接下来就是染绢。染绢所用的原料是靛蓝。开染之前先要制作染料。一般是取15斤靛蓝,倒入竹萝内,用竹帚洗刷,溶于半缸水中。然后加入酒精、蛎灰,用竹棍搅拌,每天早晚2次,这个过程叫“洄缸”,每天还要加入靛蓝1次。若是冬天,缸中还要加入一些锯木粉保温,使缸水的温度保持在二三十度,这个过程称之为“煨缸”。

真正的技术掌握在管缸水的老师傅手上。每天早晨和黄昏,或者更多次,老师傅都要跑到缸边看水色,这被叫做看“皮浆”。不光用眼睛看,还要用鼻子闻。缸中的酒精能使靛蓝溶解,这被称之为“烊”或“淡”;蛎灰能使叶绿素凝聚,这被称之为“拉”或“咸”。太烊或太淡,皮浆就如油,颜色会偏红。如果过度,缸水则会出现一条条细纹,这个时候,就要加一把蛎灰。太拉或太咸,缸面则会出现白灰影,就像一面镜子一般,这个时候,就要再添一点酒糟,以中和酸碱度。如果靛蓝还没融化,又再加入靛蓝,则会伤害靛蓝原料,补救的办法则是酒糟和蛎灰各半,包在沸水中,倒入缸中,这叫做“泡糟灰”,又叫做“炙缸”……这里面各种变化,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分寸的准确把握,全靠多年的经验积累。

但即便万分小心,也会遇到束手无策的情况。添灰则太咸,添糟则太淡,不能开撬,这又被称之为“挂缸篮”。由此,也产生了一句老话:“胡须鬓白,不识缸脉”。

用靛蓝将绢匹打好底色后,才进入到真正的拷绢环节。这时,则用到了专门的染料——薯莨。先是把薯莨洗干净,再用木锤将薯莨敲碎。然后将薯莨放入锅中,按比例煮成浆糊状。取一根细竹枝,头绕成圈,浸入染液中,取出后观察圈中是否有液膜形成。有,就说明浓度可以了。然后进行染布,之后置于草坪上晾晒,晾晒的时候要离地半米,以利于透气,晒干后继续染,重复30余次,而且必须在晴朗天气的中午高温下进行,否则将与一匹质量上乘的拷绢无缘。

之后便是制作拷绢最关键的一步——拌塘泥。所用的塘泥以灰黑色为佳,生活垃圾、废弃物污染过的淤泥则无法使用。拌塘泥的时候,先在河塘边挖一个小坑,再从河塘底挖出烂泥置于坑中,把绢布埋在其中,一边涂抹一边卷成一筒,整匹布涂好后用脚踩实,然后在河边晾干。晾干后的绢匹平铺在地上,间隔均匀地放上麦秆,卷起来后裹上草席,放入木桶中蒸炊。最后漂洗晾干,用加上采油的丝团在拷绢正面上光,使其呈现出黑亮、挺括的效果。

整个拷绢过程这才算完成。

世纪回响

罗华荣已经74岁,他像最后一名守望者,守护着这门技艺微弱的余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路桥拷绢彻底停产之后,罗华荣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跑上海、下芜湖,经营小百货生意,后来又从临平、湖州等地购进大量厂丝进行销售。之后,又从事电缆生意,并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江苏无锡创办了摩托车生产企业,经营有道,生意红火。

然而,流淌在罗华荣身体里的那股最热的血,依然是家族流传的那门手艺——拷绢。

年,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过程中,挖掘到传统手工拷绢技艺这一项目。几经打听,找到了罗华荣。

“制作拷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靠很多人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没有一个人能从头到尾掌握全部技巧。”然而为了能恢复这门手艺,罗华荣凭借着对自己家族技艺的一腔热忱,开始四处奔走,从原来的老师傅口中重新学习制作技艺,同时凭借着自己小时候耳濡目染的记忆,一点一点开始尝试,并不断重复试验,最终成功地让曾经的拷绢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罗华荣在政府的资助下,于自家后院建了一处两层楼的拷绢纪念馆。里面珍藏着罗家前三代人的肖像画或照片,十分难得。同时,罗华荣自己珍藏的老土丝拷绢,和恢复技艺后重新制作的新丝拷绢,都被他用棉布层层包裹起来,只有人来参观时,才徐徐展开,让人一睹真容。仔细对比,就能发现这两者的区别,不同时代的技术特征,在这一匹拷绢之中就能窥知一二。

拷绢纪念馆的一楼则陈列着生产制作拷绢的各种工具。目睹这一切,当年的生产场景似乎又浮现在了眼前,述说着先民勤劳智慧的生活往事。

台州拷绢技艺的恢复引起了中国丝绸界的重视。中国丝绸博物馆专门收藏了路桥拷绢,丝绸界的专家教授也带队专门考察了拷绢的制作过程,并撰写论文刊发在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丝绸协会合办的核心期刊《丝绸》杂志上。这些天,中国丝绸博物馆又在催促罗华荣将有关展品投递给他们进行展出。这些,都让罗华荣倍感自豪,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罗华荣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拷绢这一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复兴,让这一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结晶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在新时代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手记

许多传统手工艺之所以难以复制,很大程度上因为其生产工艺流程是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如拷绢的生产过程,塘泥的成分就很重要,广东的“香云纱”就只能在广东生产,路桥的拷绢也只能在路桥生产。泥土的品质差了这么一点,就不能生产出合格的拷绢。

这个过程用科学语言解释,就是让留在绢匹中薯莨液中的单宁,与塘泥中的铁元素发生中和反应,由此巩固面料中的黑色素。但这个过程又不能完全由此来解释,个中的微妙区别,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一点一点来揭开其中的奥秘,形成固定的配方。更何况拷绢的制作过程还需要烈日的暴晒,这些都是目前不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由于拷绢所使用的原料和制作过程都具有绿色环保的性质,是完全天然的真丝织物产品,加之以其为面料制作的衣服油亮光滑、挺润爽身,许多人觉得其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在保留我们曾经的文化印记。至于恢复生产,乃至发扬光大,则需要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努力,其远非一日之功能达,有时候亦要看时代际遇和人们的偏好取向了。

来源:中国路桥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路桥新闻网丨罗华荣传世拷绢抽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