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十一月戊午日(公元年1月1日,北魏和平六年)夜,刘子业被寿寂之所杀,时年十七岁,后世称其为废帝(前废帝)。那么对于这个在位不到两年的皇帝,到底该怎么评价他呢?
沈约在《宋书》中倒是对刘子业有一段很犀利的点评:“若夫武王数殷纣之衅,不能挂其万一;霍光书昌邑之过,未足举其毫厘。假以中才之君,有一于此,足以霣社残宗,污宫潴庙,况总斯恶以萃一人之体乎!其得亡,亦为幸矣。”好家伙,在刘子业面前,商纣王和刘贺干的那些事都不足为提。
考虑到沈约和刘子业之父刘骏有杀父之仇,所以这些评价是否有夸张之嫌呢?我们先来看看刘子业为人所诟病的几点,杀戮和各种变态行为。刘子业杀人多是不争的事实,戴法兴、柳元景、刘义恭、颜师伯、沈庆之等刘骏时期的重臣基本都被屠戮殆尽。对于这些人的死,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刘宋权力斗争的一部分,毕竟历史上小皇帝和辅政大臣很少真能做到成王和周公那样的,尤其是戴法兴还拿刘义符的例子来教育刘子业。
刘义符被杀是刘宋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某种程度上这一事件完全改变了刘宋的走势。直接表现为,此后刘宋的皇帝们对大臣的信赖似乎都是有所保留的,前一刻你可能位高权重,但下一秒你可能就被贬流放甚至被杀。刘义隆、刘骏父子都是如此,这仿佛是刘家的遗传基因一般。戴法兴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举动,直接开启了刘子业屠杀辅政大臣的潘多拉魔盒。
因为刘宋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可能成为刘义符第二,刘宋又是一个讲究绝对皇权的朝代,所以刘宋的皇帝和辅政大臣必然是不可能和谐相处的,刘义隆诛杀拥立他的徐羡之等人就是先例。但刘子业的问题在于其手段,刘义隆在清除徐羡之等人时,好歹放过傅亮的家人,只是将其流放。到了刘子业这边,几个辅政大臣得死,他们的儿子也都得死。戴法兴死后,刘子业又杀了他两个儿子,烧其棺椁,抄没其财物。刘义恭和他的儿子也都被杀,刘义恭死后还被肢解。颜师伯和他六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柳元景稍微好点,幼子柳承宗及孙儿柳纂因尚在孕中而获免,这就未免过于残酷了。
除了杀戮,刘子业干过的荒唐事也是罕见,和姐姐、姑姑乱伦这些事先不说真假,虐待叔叔们,欺凌侮辱宗室的妃子、公主们,这就显得很不可思议了。要说是后世史书添油加醋吧,也无风不起浪。结合刘子业的残暴,总给人一种这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感觉。
一个人要是童年遭遇不幸,对其一辈子都可能造成影响,那么刘子业童年时期又遭遇了哪些变故呢?作为刘骏的嫡长子,刘子业出生时刘骏还只是一个藩王,但刘子业没有跟在刘骏身边,而是被留在了建康。本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发生刘劭弑父,刘骏起兵讨伐这件事后,刘子业的处境就相当微妙了。他被拘留在侍中下省,并好几次差点被害,好在最终都是有惊无险,这种担心受怕的日子,不给刘子业留下心理阴影才怪。
那么刘骏登基后,刘子业的境遇是否好些了呢?只能说还是相当微妙,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刘骏对他似乎一直不满意,尤其是殷淑仪受宠后,刘子鸾更是对刘子业直接产生了威胁,刘骏也数次动过废太子的念头,这种情况下,刘子业心里没影响才是不正常的。所以他成为皇帝后,杀刘子鸾、毁殷淑仪坟墓、给刘骏画像添加酒糟鼻,其实也是对这几人怨恨的表现。戴法兴等人又是刘骏信任之人,出于对父亲的怨恨,刘子业似乎又多了一条诛杀他们的理由。
尽管在诛杀大臣巩固权力方面,刘子业毫不手软,但他无疑是个失败者。不同于刘义隆、刘骏有在外历练的经历,刘子业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诛杀大臣后,他没有迅速用忠于自己的亲信掌握要职,听命于他的无非是阿谀奉承或者看在赏赐面上的,他的根基并不稳固。更为重要的是,他低估了宗室的力量,可能是觉得刘义恭死后,其他几个不值得忧虑,所以对刘彧等人折磨的同时没下死手,最终遭至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