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亿万网友都被一个故事迷住了。故事主角是“断鼻家族”的十多头大象。我们看着它们从雨林出走北迁,仿佛在看“国家地理+迪斯尼”。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图据新华社
这场动物集体迁徙,不仅引发了我国网友的热情围观,还火到了国外——“大象去哪儿”成了热门话题,众多外媒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西南,“话风”也发生了度大逆转。比如,日本电视台为象群做了专题节目,介绍我国的护象团队、政府的应急处理,口气非常友好。可以说,借着象群的“逛吃”,中国西南获得了罕见的曝光,这个中国故事赢得了外国网友的善意,展现了我国人民善良、政府专业、对人对动物都负责的好形象。
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获得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进而为我国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近期,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相关话题很热,“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新共识。当一些媒体还在纠结,究竟什么样的故事算好之时,“一路象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的传播环境和受众接受习惯要求传播内容的社交化和情感化。故事是沟通人性的方式,我们总说要讲故事,但经常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大道理”。实际上,跨语境文化传播中应避免想说的东西过多而导致信息过载。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取向其实很难通过一时一事说服和争取,要讲清道理,更要讲好故事。相比之下,通过事实讲故事,激发情感,产生共情,更能融化立场,把声音真正发出去。小象吞食酒糟后醉倒,醒来后急急忙忙追上大部队;小象不慎滑进沟里,成年大象帮其脱困……这些行为能激发人们的共同感情,让观看者摘掉有色眼镜,主动感受到大象保护者、观察者、护送者的体贴。中国的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也由此鲜明起来。
另外,故事不见得都要大才美,也可以小而美。这个“小”不但体现在对故事的选择思路上,还表现在对微观之美、细节之美、过程之美的认知上。在大象故事中,这个“小”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