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以上这段文章,情感真切,最重要的是,读来会觉得作者是个很温柔的人。但如果笔者说,这段文字来自鲁迅的笔下,恐怕很多读者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鲁迅的文字,永远都是犀利锋锐的。但事实上,这段话的确来自鲁迅的杂文《热风》。我们的文学大家,从来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和独特的性格,关于鲁迅,也是如此。鲁迅喜欢“怼人”,他说徐志摩不该多愁善感,说郭沫若不该“滥情”,但鲁迅同时也说过“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人性是很复杂,鲁迅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之外,其实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其实不光是鲁迅,每一位大方之家,都值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下面这5件小事,会让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1.“鼻公”
鲁迅会叫人“鼻公”,倒是很符合鲁迅喜欢“怼人”的形象。但这位“鼻公”却是鲁迅在北大任教时给同事顾颉刚起的外号,顾颉刚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对文化学术津津乐道,笔名余毅,代表作《吴歌甲集》,连胡适都称《吴歌甲集》是第一部独立的吴语文学,但顾颉刚偏偏是鲁迅的众多“死对头”之一。顾颉刚长了个“酒糟鼻子”(鼻头很红,像喝了酒一样,一种皮肤病),鲁迅在给朋友写的信上就经常戏称顾颉刚为“鼻公”,有时连这两个字也懒得写,就干脆用一个红点代表顾颉刚。当然,这也得是和鲁迅相熟的人才能看得懂。这事若是让顾颉刚知道了,恐怕都要大吃一惊,喊一句“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
2.柿霜糖
柿霜糖在鲁迅老家绍兴也有得卖,据说鲁迅从小就喜欢吃。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过来两包柿霜糖,鲁迅妻子许广平见后说,柿霜糖还可以治疮,鲁迅赶紧将已经吃了一大半的柿霜糖收起来,想留着将来当药用。但当天晚上,鲁迅又“偷吃”了。很难想象,“大先生”有一天也会和小孩子一样偷吃零食。平时有客人来时,鲁迅总是喜欢招待客人点心。但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女士来拜访鲁迅,鲁迅的点心已经吃没了,只好拿出柿霜糖,还特地和高女士说明了这些柿霜糖的来历。谁知高女士也是河南人,于是将鲁迅仅有的柿霜糖又吃了大半,鲁迅由此知道,不能请河南人吃柿霜糖,然后将剩下的柿霜糖全部吃完。
3.鱼丸
自从鲁迅有了儿子周海婴以后,就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有孩子了,一旦有客人到家中来拜访他,鲁迅一定会把儿子抱出来给别人看看。有时周海婴睡着了,人一多又被吵醒哇哇大哭,鲁迅就得手忙脚乱地再把儿子哄睡着。有次家里请客,鲁迅从福建菜馆叫来师傅做菜,宴席之上,海婴抱怨说鱼丸不新鲜,但没有人相信周海婴说的话,甚至没有人注意到周海婴说了什么,就连许广平也又给周海婴挟了一个鱼丸。周海婴不高兴,依然嚷嚷说是鱼丸是坏的。现场气氛有些尴尬,若是一般父母,估计会在事后将孩子训斥一通。但鲁迅当场就把周海婴吃剩的鱼丸拿过来尝尝,发现果然不新鲜。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大家再一次被鲁迅的教育之道所折服。
4.烟
烟是鲁迅少不了的东西,就和他的胡子一样经典。在一部将鲁迅的纪录片中,鲁迅的身边总是烟雾缭绕的。一次从鲁迅从东京赶往仙台,买完火车票后,将剩下的钱都买了烟,半路上口渴时都没钱买水喝,只好一路忍着。鲁迅抽烟,上一支未灭又接上了下一支,连火柴都不需要。而且鲁迅抽烟时从来不究竟高低贵贱,经常吸廉价的烟,一方面是没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根本不在乎,以至郁达夫都曾猜测,鲁迅是不想让别人看见,他抽的是什么牌子。如今看来,烟瘾大并不符合健康的潮流,但很可惜,鲁迅从来就不是一个符合潮流的人。他在《坟》里说过:“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很明显,鲁迅要做前者。
5.扁鼻子
这又是一个关于“鼻子”的小故事,不过主人公换成了鲁迅自己。有一次,鲁迅的侄女到鲁迅家玩,吃晚饭的时候,侄女神秘兮兮地说,鲁迅和爸爸哪儿都像,只有一点不像。鲁迅好奇是哪一点?侄女就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而鲁迅的鼻子又扁又平。鲁迅笑了笑,告诉侄女,其实他们小时候长得都是一样的,但是当长大后,自己住进了比较黑暗的环境,到处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侄女听后哈哈大笑,只有在场的大人知道鲁迅在说什么。他的确身处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而且四处碰壁,但他并不惧怕没有火炬,因为他自己就是一道光,他说过:“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