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讲:“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和执幻。”
生而为人,有多难得,我们在没有经历过痛苦是感受不到的。
我们大部分人的痛苦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疾病的痛苦,二是建立在寻找快乐的基础上的痛苦。
对待事情往往明知不该做的,却要做,明知不该有的却要挤破头去拥有,明知该放下的却放不下。
越是在意,越是痛苦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譬喻故事:
一个富豪,有一个婀娜多姿的美丽迷人的妻子。
瓜子脸,柳眉,凤眼,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脸上长了个酒糟鼻。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
一日丈夫外出经商,无意间路过贩卖奴隶的市场,看到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五官精致的女孩子,正泪眼婆娑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富豪一下就被女孩儿那精致端正的鼻子给吸引了,他从没见过那么好看的鼻子。
于是花重金买下了女孩儿,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孩儿回家。
到了家中,富豪把女孩儿安顿好,便一把用刀把女孩儿的鼻子割下,紧忙着就拿着女孩精致的鼻子去找妻子。
妻子出来一看,丈夫拿着端正美丽的鼻子,对她说:“快看,我找到了一个精致无比的鼻子。”
说完,就用刀子一下子割下了妻子的酒糟鼻,顿时妻子的鼻子血流如注。
这时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精致的鼻子贴在妻子的鼻梁上,但是无论怎么也服帖不了。
就这样,美丽的妻子虽然没有了酒糟鼻,但也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美貌。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独一无二的。
你要把自己看成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人,你就会很容易感到快乐,把自己看成是别人眼中完美无瑕的那个人,就很容易感到痛苦。
越是在意一件事,越是执着一件事,越是无法自拔,越是痛苦不堪。
唯有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过度地追求虚幻与完满,才有可能减少痛苦。
问题要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是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也不是所有事到临头都能改变的。
当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最好提前让自己有所准备,防患于未然。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该经历的还是要经历,心中有所准备,有所应对,就不会再变得那么恐惧和焦虑。
举个日常的例子:
当疾病降临时,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常识,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整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或者减轻病情。
而不是非要等到病发时才意识到严重性,毫无准备,措手不及,甚至悲观放弃。
面对疾病,我们可以试着去放松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更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治疗。
人世间的痛苦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不可能总是称心如意。
遇到问题,有方法和能力去解决,我们就不要推卸责任,不执着,不狡辩,尽力去解决问题。
如果遇到问题,没有方法和能力去解决,我们也别过度自责,改变不了的就选择接受,顺其自然地坦然面对。
求全是妄想,缺憾才是真
民国才女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圆满的,即使是最辉煌的人生也会有阴影伴随。
高低错落的状态才是人生常态,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
如果维纳斯雕像,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少了揣摩的空间和想象的韵味,那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那些看似不好的东西,而选择接受和追求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事物。
但往往越是追求,越是得不到,越是不舍得,越是会失去。
生命旅程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追逐中找到适合自己安顿的一个点,然后以点为中心,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圆,在这个圆心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背负一个空篓子,每走一步,都会捡一样东西,所以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累。
我们就像是一群得了严重健忘症的人。
无论上一秒还在遭遇着多大的不幸,下一秒又会忘乎所以地去看热闹。
人生乐观没有错,追求自己想要的也没有错,但是要适度、适量、适当。
生活需要乐观,但不要乐观过度,生活需要目标,但目标与实际靠近。
在追求生命的时候,在保持乐观的时候,我们要时刻警惕,时刻防范,因为生命可贵又脆弱,不要总是向外界索取而让自己痛苦不已,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