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作者LZLJ企业文化中心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
在这里读懂中国浓香,在这里品味泸州老窖
本报记者冯蔡
导读
他是泸州老窖首批博士
他带领泸州老窖科研申报飞速发展
他说:“饭可以不吃,水可以不喝,
材料不能不写。”
他,是敖宗华
他用12年的坚守换来“勋章”无数
本期,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醉人香红玛瑙旧绪绕心头
从工作的单位走出去,就看到了一条幽深的小巷,百年青石板,砖墙黑瓦,灯光有些暗,相隔很远的距离才发出昏黄的光,“啊,就是这条小巷,过了这条巷子就到家了呢。”敖宗华心里想着,向前跨上了一大步,踏空了的敖宗华从梦中惊醒,望着窗外的月亮自言自语道:“原来是场梦啊。”可那思绪却不知不觉飘向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在泸州长大的敖宗华痴迷于它的山清水秀,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营沟头,紧挨着古城墙,还有那百年的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当酒坊里的烤酒匠开始酿酒,那酒香就拼命往各个角落钻,钻进了年幼的敖宗华的鼻子里,更是钻进了他的心里。
除了这醉人的酒香,那一颗颗的“红玛瑙”也让敖宗华记了好多年。“那时候,城边的农民经常到营沟头拉酒糟,沿路屡屡掉下酒糟。我小时候贪玩,就把酒糟里的高粱捡出来,在阳光下,那一粒粒高粱就像是一颗颗红玛瑙,晶莹剔透。”端坐着的敖宗华忆起这抹红,柔情道:“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学习,这个画面都萦绕在我的心头。”
除了找寻“红玛瑙”外,家住国宝窖池旁,就读于泸师附小的他也曾好奇学校周边的樟树怎么能长得那样高大;去往学校需要穿过一片农田的他也曾感叹过大自然的神奇,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21世纪是生物与信息”的他也曾思考过自己的未来。就这样,这一切让敖宗华坚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从事与生物有关的工作。
大发展高平台跨千里寻梦
目标坚定的敖宗华在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念完了本科,又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攻读了硕士,而后,从攻读博士学位到留校工作,敖宗华在江苏无锡工作生活了11年。
江南风光柔美,水网交织的稻田和菜地,特别是宜兴丘陵山区的竹林,都使敖宗华常常想起千里外的家乡,那个山美水美的川南小城——泸州。
与此同时,敖宗华魂牵梦绕的家乡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以来,在泸州市大力发展白酒产业的大环境下,酒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急需大量人才,敖宗华也思考着是否回到家乡工作,于是趁着假期,敖宗华前往当时位于江城泸州老窖大酒店的泸州老窖总部咨询回泸工作事宜,最终于年,正式加入到泸州老窖,结束了自己十年的教师生涯。
年敖宗华留影
进入泸州老窖前,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书育人的敖宗华,已经是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程两个硕士点的导师,带出20多名硕士研究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敖宗华还是选择了泸州老窖,谈及缘由,他说道:“泸州老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且是在我的家乡。”就这样,在那深深酒巷、悠悠酒香,在那一颗颗“红玛瑙”的深情呼唤下,敖宗华回到了梦里……
年9月进入到泸州老窖的敖宗华开始在技术中心工作,因表现优异,年6月,被聘为技术中心副主任,这一职务一直担任至今。而后,年4月,开始担任品创科技副总经理一职,直到年8月,成为总工办副主任。年8月,敖宗华再次担任品创科技副总经理一职。
拼全力忙奔走做科研需要“敖”
在这些职位名称的背后,敖宗华的工作主要围绕科技平台创建与运行、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和科技人才培养四大方面开展,聊起工作,敖博士抱出了一摞又一摞的证书,多年经历换作了满满一桌子的“红壳子”。
敖宗华将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娓娓道来,然而这一路走来却也并非那么容易。
时间回到年,敖宗华作为主要骨干全面参与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和组建工作,作为我国固态酿造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一块让泸州老窖人引以为傲的“牌子”,但是背后的故事却只有他知道。
“那时人手少,没日没夜工作,去往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与学者们交流探讨,请教完后还得第一时间进行修改,第二天一大早拿去给他们反馈。当时我同事都说我面带菜色,我自己也经常在键盘下找到掉下的头发,一抓一大把。”
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动山摇,人们惶恐不安,此时的敖宗华却依旧在四处奔走,忙着准备申报资料。
“饭没吃好,觉没睡好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把材料写好。”回忆起那时候吃下的苦,敖博士呵呵直笑,同为敖姓的同事敖灵在一旁打趣道:“姓敖的人干科研工作大概就是命中注定吧,因为就是需要‘熬’,敖博士他也亲自证实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喜收获结硕果困难变勋章
忆起每一次奔波,敖宗华还是觉得“喜比忧多”,比如那偶遇的几只喜鹊,现在讲起来依旧会笑意满满。
那是年,为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申报,敖宗华又一次熬了个通宵,怕堵车的他在天蒙蒙亮就带着新鲜出炉的资料打车前往答辩场所,十字路口的红灯让人有些烦躁,但睡眼惺忪的他却惊喜地发现路边有几只蹦蹦跳跳的喜鹊,“同行的人说这真是个好兆头,我们一下就精神了,后来答辩也确实很顺利就通过了。”
这是敖宗华的工作常态,在那些“按正常时间上下班就不正常”的日子里,敖宗华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四川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申报,并于年由四川省政府正式授牌,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了5项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2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负责6项省级科技项目的鉴定验收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证书……
年参加全国商业科技质量大会
我们明白,这些已经被敖博士笑着讲出来的故事,背后依旧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但所有的困难都变成了泸州老窖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变成了敖宗华岁月里耀眼的勋章,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乐共享勇创新彰显企业风范
谈及多年以来扎根泸州老窖的所得所感,敖宗华直言泸州老窖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是公司极大的闪光点,这一点也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可。
据敖宗华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受国家轻工部等委托,由泸州老窖牵头,在成都、重庆等地开展了30多期培训班,为全国白酒行业培养了几千名技术骨干,向行业毫无保留传授了浓香型白酒酿造技艺;到90年代,泸州老窖召开全国制曲学术研讨会,将酒曲制作成商品出售,让酒曲行业共享;新世纪以来,泸州老窖积极与行业开放互动,通过开门办学、创建和运行多个国家科技平台等方式,让行业技术水平得以提升。
“几年前,某酒业的一位总工程师亲口对我说‘我是你们90年代培优班的学生’,这是一件让人深感骄傲的事情,我在与同行打交道时,大家都会称赞泸州老窖开放,别人也会因此对我们毫无保留,这就很好,大家共同进步,推动白酒行业大跨步。”
敖宗华再三肯定了泸州老窖对外的开放姿态,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大格局的企业风范。而对于泸州老窖内部的发展,敖博士用两个词进行了概况,即:传承、创新。
年参加第七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
敖宗华认为,泸州老窖一直以来坚守并传承优秀的传统酿酒工艺,同时在创新方面下足功夫,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而以“封藏大典”“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让泸州老窖知名度不断提升;桃花醉、顽味香水等的陆续面世展示出了团队的创新思维。
育人才输精英泸州老窖精神代代传
敖博士将泸州老窖比作一艘战舰,每一个在岗位上发挥力量的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或大或小,但是缺一不可。“人才,就如同轴承,如果企业缺失一支高素质队伍,战略决策便不能得到很好的传达,信息不能得到良好传递,工作就得掉链子。”
深知高素质队伍重要性的敖宗华也不断为泸州老窖乃至行业输送着人才,从本科到博士后,泸州老窖都有着完整的“培训链条”,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吸引着大量本科生前往实习,而最令人瞩目的则是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运行。
年成立的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共同培养博士后25名。同时,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其中有10余名留公司工作,有的分配到五粮液、郎酒等国内众多知名酒企工作,为行业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泸州老窖首批博士,敖宗华也对这些新出茅庐的人才寄予厚望。接受能力快、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领悟力与执行力,敖博士直言,他们肩负着泸州老窖的未来。
重品质赢未来唱响行业发展主旋律
“未来,要继续给年轻研究人员信心,带领年轻人为企业赢得未来。”
敖宗华还提到,要采取“双通道”的方式对年轻研究人员进行培养,不局限于行政发展路线,也可以争取走专家级职业发展这一条路。总之,要给予科研人员相应的待遇,激励他们发挥才能,为企业献智献力。
这一点也得到了同事任剑波的认同,在他看来,自敖博士进入到泸州老窖后,企业引进了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提升了泸州老窖科研水平,科研申报有了质的发展,科研文章发表数量超过了以往总和,专利申请稳居行业第一,这一切都离不开大批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泸州老窖的未来,敖宗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品质为王。白酒行业风风雨雨,大起大落的这几十年,行业发展出现了四大关键词:高效、低耗、节能、减排。
“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品质第一,特别是按照目前的转型升级,酒是感情交流的载体,消费者在意的是味道、是品质。品质为王,这是咱们白酒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行业发展主旋律。”
这,就是敖宗华,他在悠悠酒香,颗颗“红玛瑙”的深情呼唤下成为了一名泸州老窖人,用自己扎根泸州老窖的十余年、用自己写过的一摞又一摞材料、用自己每一次尽力的奔跑,证明了做科研需要“敖”这件事。
也正是因为他的“熬”,也正是因为像他一样,在科研领域努力耕耘的所有泸州老窖科研人员的“熬”,让泸州老窖始终践行着“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的质量理念,让主力品牌得到了全面跨越,让创新品类结出了丰硕成果,让产品的口感优势焕发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让泸州老窖拥有着“品质、品牌、品味”的强大自信。“敖宗华”们也将继续书写泸州老窖科研人的坚毅与执着。
品质、品牌、品味
泸州老窖科研人将继续前行
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
读完本期“敖博士”的故事
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欢迎大家留下精彩评论
原标题:《这个人放弃当硕士生导师,跑到泸州这个单位“苦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