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鼻整形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灶神middot是怎样练成的 [复制链接]

1#

灶王爷

我的老家在山东沂蒙山区,按老家的风俗,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之时就是祭灶神的时候。在农村,每家的厨房灶台旁都会贴着灶王老爷的画像,小年之时要将旧的画像摘除烧掉,而后换上新的灶王老爷像。传说灶王老爷的坐骑是只公鸡,因此在那天还要杀只公鸡来祭灶王爷,以送其上天。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情况,老百姓们为了讨好灶王爷,以防其上天说老百姓的坏话也算是煞费苦心了,我们通常会在小年那天先给他贴上对联、请灶王爷吃糖、请灶王爷喝酒。对联上也会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美言,而吃灶糖则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并且把灶王老爷奉为“一家之主”,成功把他变成了一家人,让他不敢多说话,其实这也算是中国老百姓的智慧了。

灶神自古称呼不一,历史上出现过的名称有灶王、灶君、灶王菩萨、东厨司命、司命灶君、家主司命、护宅天尊、定福神君等几十种的名讳,可见百姓对于灶君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历史上灶神的形象演变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根据古籍资料可以推断最早的灶神形象应该是女性,在母系社会里,灶其实只是简陋的一堆火,但它对于人民的民生有很大的牵动影响,又有《庄子达生》中云:“灶有髻”。从这可以看出,灶神形象由于受到时代的因素限制,其形象为女子。但是之后历史发展到父系时代之后,女子形象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另外一些传说,轶文有云:“*帝做灶”。又云:“炎帝做火官,死为灶”。东汉的许慎则云:“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神”。此三个传说的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人们对火的原始崇拜心理。当然这三个传说的历史年限着眼于汉代以前。

人们习惯上把灶神归位于炎帝、祝融或者*帝,原因何在?“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又“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胃之病,而天下化之”。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灶神的形象是一个为劳苦大众谋利的神,对于百姓有大恩大德,所以死后归位于灶神这样一个名讳,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炎帝于火,死而为灶”,而在此的祝融氏,自古为火的象征,是个德才兼备的男子形象,在民间关于祝融氏大战蚩尤的传说也人尽皆知,因为这件事情,*帝册封他为火神赤帝,民间的老百姓日常烧饭做菜时便自然的回想起了他,在周代的时候人们便在灶堂前祭祀祝融奉其为灶神。

汉代之前的关于灶神的形象基本为女性,而在汉代之后,这一形象就开始慢慢的转变了。东汉许慎在《五经异文》里说,灶神性苏,名吉利。西晋学者司马彪言灶神是个漂亮的男子。在此之后,灶神的男子形象就再也没有变过,只是其形貌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还有就是人性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唐代开始,灶神被人们称呼为灶王爷,这种称呼其实是一种关系的拉近,因为他是与民生计的神,人们有这样的思想。

在唐代的道教文献《玉匣记》中记载:灶神俗称灶王爷,他的生辰是农历的八月初三。唐宋时期,由于市民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开始具体的来设立这个灶王爷的具体的形象,而不是之前那样只是归位于一个功高恩重的任务形象或者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虚拟人物上。时有《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本是一种红色的虫子,多生于灶间的锅台上,俗称灶鸡。宋代学者孟元老记载灶神为灶马,“十二月二十四日,京中各个人家都要夜间烧一些纸钱,将灶马贴于灶上”,而至清朝,灶王形象则更加生动真实了。灶王爷是位黑面长须,头戴礼冠,身着朝服,旁有灶王奶奶。俨然一副人格化了的神的形象,有自己的司命,有自己的地盘,也有自己的妻子和子女。

这一个从上古至明清的灶王形象的演变,与其说是传说还不如说是人为的塑造和附会,这种种的形象其实是一种人格意志化了的神的形象,一种宗教化了的形象,其实历史上的灶王出现与灶神的形象,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火这种自然现象的本能崇拜罢了,大致上在灶神的崇拜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火神的崇拜,物化灶神崇拜和人格灶神崇拜。而以最后的人格灶神崇拜最为突出,其实到后来灶神已经成为地上君主的臣子了,俨然成为统治者驾驭百姓的工具了。

按理说灶王老爷只是一个很小的神,但是事实上他的职能和权力却一点也不小,在历史上呈现出一个权力逐步扩大的过程,历朝历代都会使灶王的职能进一步的扩大,按历史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灶王爷的主要职责很简单,主要为负责饮食的事情,而人们把它也只是当成一个小神而已,有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在孔子的文献中记载: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的回答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里说到在那时天神才是最大的,灶的形象在人们的眼中根本不值得一提。

2.汉时期。汉时期的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普遍地使用,因此灶神的地位也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一时期灶神不仅管民事火事,而且又多出了许多的旁支功能,比如说具有了延年益寿的功能,比如说使人荣华富贵等等。而这一写功能也事出有因。汉代武帝崇尚长生不老的个人追求,使得灶神具备了使人长寿的功能,原因就在于一些的方士用一种所谓的炼金方子(材料来源于灶),吃了能使人长寿,而对于这个武帝深信不已。关于那个使人荣华富贵的功能则是另外一个传说了,这在《后汉书》中有所记载。至此人们就觉得这个灶神的法力真是无边无际,于是赋予了他很多这样那样的功能。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怪异的时期,道教在这时有了明显的发展,以致发展和完善了一整套的所谓的*神系统,而灶王爷就在这一系统之内,他的职能的很大的转变就源于此,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的《抱朴子》中记载:“月晦之仪,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这里写出了灶王的一个新的职能即上天报告人们的善恶的权利。

4.宋至明清时期。宋代的灶神形象和职能有了更大的突破,原本只是管火的小神一夜成为了管司命的大神。宋人张奎写的《经说》上记载了灶神的尊号为“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另外一个为“南天护福星利济真乡东厨司命万化天尊”,这里就已经把“东厨司命”与“元皇天尊”结合在了一起,可见两者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类似的记载“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代的灶神不仅管人生死,另外还能保人平安,在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怪异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很好的说明灶神职能的扩大。至明清时期,灶王的职能那就更加的丰富和清晰了,时有道教《安灶经》和《灶王经》两部,主要涉及的职权为“保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恭弟顺,尊卑禀序,大小相承,人凶欢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栖,寝膳和泰,赦过宥罪,致福受庆,人口安泰,永岁天缺”。从这里看出此时的灶王的职权进一步的扩大,又多出了负责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尊卑秩序以及消灾去害等。到清代,灶王权利扩大至最大,简直成了一个万能的神灵,什么事情都能用自己的法力来办到,而且灶王成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家长,因此相应的为了家族还有了一些所谓的劝善文,以此来规劝人们要孝顺,珍惜,仁义等,俨然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很世俗的神,当然灶王自己是不会动手来写这些东西的,其实就是附会给灶王的人间作品,是在用灶王神灵尽自己的意愿,统治阶级的要求。

从先秦到明清,灶王由一个主管饮食的小神演变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通广大的天下大神,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后面的真相和心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后期统治者认识到灶神的“神力”,从汉武帝开始就开了先例,后一直延续下来,直至明清时期,灶神就完全的沦为了封建君主的家臣,成为了十足的卫道士,但是劳苦百姓却还是深信不疑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诸神之中,灶王是个特别的神,他对于人的束缚也是最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对于灶王爷的崇拜几乎遍布了每家每户,他们很虔诚并深信着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灶王爷正在监视着自己,因此他们敬畏灶王,一系列的祭祀也就这样产生了。

大抵历朝历代对于祭灶的时间,重视的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先秦时期一般为每年的农历四五六三个月,祭祀的场所也是根据地位有所不同,如君王诸侯在自己的宗庙祠堂里,而普通的老百姓则只能在自己的陋室里祭祀,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汉代一般为四月五月和六月,到了唐宋以后祭灶的日期一般固定在腊月的二十三,二十四了,祭祀的醴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之前的猪牛羊的内脏变为“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明清时期出现了形式各异的祭灶活动,比如江南苏州地区有一种名曰“跳灶王”和“送灶柴”的活动,并且写了一幅对联来拍灶王的马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这样的目的,当地人们还制做了一种麦芽糖制成的果品曰“灶糖”,另外还配一盘“谢团灶”(豆沙包子),以此来堵住灶王老爷的嘴巴,这种祭祀活动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流传着。又如天津一块祭灶时家家户户必背年糕、糖果、刍草、清水等物。这种年糕糖瓜祭品性甜,目的也是封口之用,不能乱说话,要说也只说人间好事,不言恶事。

从先秦到明清,祭灶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祭灶其实只是为了封建帝王驾驭百姓人民的一种手段而已,积极提倡祭灶,使原来一种很简单的祭祀活动,披上了人为的外衣,并逐渐的演变为一个封建的卫道士,由原来对灶神的一种朴素的报恩感激之情转变为对封建秩序封建帝王的敬畏恪守。但是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民俗的价值。

大抵对于神的崇拜是古代老百姓的固有情结,但是对于这个土生土长的灶神崇拜却反映出一些夸张,一个下位神逐步成为一个掌管下界各个方面的全能神,这不得不让人有兴趣去研究,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于灶神的崇拜其最本质最淳朴的一面,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对于他的崇拜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之情,但是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正是可以利用的地方,后逐渐成为封建卫道士。当然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这种迷信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了一种习俗和文化,但是在大工业时代的今天,这种文化遗产却正在逐步消失,这是很可惜的。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灶与灶神》杨福泉学苑出版社。

2、《中国民间神研究》赫铁川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民间俗神》殷伟等云南人民出版社。

4、《灶神及其由来》黎晨《乡镇论坛》年第二期。

5、《祭灶种种》顾望亭《大众标准化》年第一期。

6、网络上关于炉灶发展史、炉灶文化等的相关资料。

所以,我们秋实人从事的事业,不仅仅是为客户用心做好每一台炉灶,也不仅是厨师健康、老板省钱、天空更蓝,而是助力中国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是守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